小心金融歧視/保費上漲 引發社會陣痛

歐盟是全球首屈一指的人權領頭羊,2011年,歐盟法院作出一道判決:即使有統計證據顯示,性別與風險具相關性,保險商品也不得以「性別」作爲定價依據。自此,歐盟跨出「精算公平」,轉向追求實質的社會平等。

在消除金融歧視的路上,歐盟會是臺灣未來的範本嗎?

新光人壽副總廖晨旭解釋,精算公平強調保費與風險成正比,高風險者要付較多保費;社會公平則強調,結果面的實質平等,不因社會弱勢處境被拒保。

他提到,在保險法語境中,「公平歧視」是一種被容許,甚至被視爲必要的風險分類行爲。其核心邏輯是:當某項個人特徵,如年齡、性別,經由統計模型驗證判斷出與風險高度相關,即可對該特徵進行差別待遇。

「這種差別待遇,在保險法語境裡,不算歧視,而是區分風險等級的必要手段。」廖晨旭說,假設年輕男駕駛在統計上出車禍的機率高一點,依照精算公平,就會要求他們負擔比女性同齡駕駛更高的保費。

不過,歐盟法院在2011年的Test-Achats案中,推翻了這樣的看法,因爲這違反了《歐盟基本權利憲章》。

影響所及,歐盟從2012年起,包括人壽保險、年金、汽車保險及健康保險等商品,都必須採性別中立的保費計算。對此,德國保險公會第一個跳出來抗議,保險業界擔憂,低風險的優質客羣流失,計價模型要改,商品也要改;有些保險公司則提高整體保費,以平衡性別風險壓力。

部分消費者也表示不解或反感:尤其女性保戶壽險保費上升,汽車保險也變貴。在風浪中,歐盟與各國主管機關只能積極對消費者說明性別平等原則的價值與必要性。至今,這場精算革命仍在餘波盪漾中。

當有一天,臺灣的性別定價線消失,會發生什麼事?

廖晨旭對臺灣導入性別中立做了模擬,「目前壽險保費是女性低、男性高,性別定價取消後,女性壽險保費上升、男性下降,年金商品則相反,女性變便宜了、男性變貴了。」

「臺灣消費者能否接受,過程中,需要更多的社會溝通、資訊揭露與教育。」廖晨旭說。

此外,金融機構也將面臨軍備競賽。廖晨旭表示,取消性別定價,就得改用行爲資訊等作替代,像UBI(駕駛行爲車險)就不是依照性別或年齡,而是依據煞車、加速、時間帶等實際駕駛數據,來評估風險。一旦如此,市場上有能力取得資料者就會有優勢。

對銀行業者來說,銀行傳統風險評估模式也得改,玉山銀行消費金融處資深協理蔡宗樺說,不能像過去只看單一聯徵資料、制式收入證明,風險評估因子要更多元,才能避免人爲偏誤,而多元數據取得、AI技術應用,都需投入成本。

歐盟的精算革命,只燒到性別中立定價嗎?年齡呢?廖晨旭說,歐盟真是提了,只是目前還沒有通過,主因就是牽涉範圍更廣,阻力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