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金融歧視/未來決定未來 打造反歧視安全網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說,用「過去決定未來」的方法沒有錯,但以「未來決定未來」,這是臺灣要面對的新挑戰。記者陳正興/攝影
臺灣要打造金融反歧視安全網,讓更多弱勢族羣享有金融服務權利,政府及金融機構不妨透過四大對策來實踐。
首先,金融機構應善用科技,從「過去決定未來」的史觀,走向「未來決定未來」,以減少歧視。
金管會主委彭金隆表示,保險業經營非常倚賴過去經驗,「過去的發生率,經常決定未來費率」,有人有醫療紀錄、條件變差,就無法投保或被要求加費,「社會保險強調社會公平,不會放棄這羣人,然而商業保險,難道就一定不能(承)做嗎?」
他認爲,用「過去決定未來」的方法沒有錯,但能否參酌「未來決定未來」,這是新挑戰。
「我們期待保險未來可朝另類方式計算風險,對風險的衡量不要侷限在過去集體的歷史經驗,要可反映個別差異」,彭金隆說,現在有很多技術,例如穿戴式裝置取得的行爲數據,已能精準預測風險,「未來決定未來」的可能性,就會愈來愈高。
不止保險業,彭金隆也鼓勵銀行透過科技或數據等多元指標評估信用,像國外會用上課出缺席、網購消費紀錄等,判斷一個人的未來債信;在民衆還沒有收入前,這些就可做爲信用替代資料。
第二,未來決定未來,數據取得成爲關鍵,除金融業自己的努力外,政府也可助一臂之力。
永豐銀行資深副總黃品睿表示,資料取得是一大挑戰,除銀行內部資料外,外部資料如政府機關或同業,基於客戶資料保護,取得難度都很高,目前同業僅基於打詐纔有資訊共享。
玉山銀行消金處資深協理蔡宗樺指出,除了傳統的聯徵中心信用資料外,現在有很多非制式資訊,像客戶的消費紀錄、電信及水電費繳納情況等,都可讓銀行以不同面向觀察客戶的信用狀況。
整合非制式資訊
蔡宗樺說,這些非制式資訊的整合非常困難,目前銀行都是跟單一公司合作,急需政府做好非傳統信用數據的基礎建設。假設政府部門可提供客戶就學、在職穩定等相關紀錄,銀行也會願意提供貸款給這些客戶。
第三,金融反歧視的推動,需要明確的法令依據。
中正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洪令家說,政府應儘速訂定《反歧視法》,讓金融機構依規定檢視調整,主管機關也可透過金檢,瞭解業者落實情況。
行政院去年已提出《反歧視法》草案,立委黃珊珊建議,在法律通過前,金管會可先訂定指引或規範。
業者籲標準一致
主管機關有明確規範,業者更能有一致性作法。新光人壽曾碰過一個案例,保戶投保時是男性,做了性別重置手術後,要變更契約爲女性,這時保險公司就面臨保價金差額是否重收或退還問題。新壽副總廖晨旭說,有些保險公司認爲要追溯計算,也有公司說不用,「我們曾建議公會,性別變更補退費作法應有一致標準。」
除法令外,主管機關在審覈保單時,也應留意保單設計相關參數,是否隱藏對性別、年齡、健康狀況等的歧視。新壽董事長魏寶生建議,保單審查委員可以廣納更多背景的專家。
第四,高風險的弱勢族羣,仍需社會福利政策照顧。
彭金隆說,鼓勵保險公司針對過去涵蓋不到的人,搭配一些健康管理機制,取得公平費率,可保性就會增加。
至於身體真的很不好的人,最終仍要靠社會保險。魏寶生也說,有些高風險者,例如愛滋病患者,保險公司不願出單,這時就需要政策打傘;商業保險不能當成社會保險用,面對特殊弱勢族羣,政府要有對策。
延伸閱讀
小心金融歧視/DBR22倍擬放寬 避免「一刀切」
小心金融歧視/他山之石 歐美頻推公平立法
小心金融歧視/他山之石 積極掃除代理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