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金融供給提質增效
7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信貸市場司司長彭立峰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提振消費是2025年經濟工作首要的重點任務。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之一,而提振消費往往離不開消費金融的助力。消費金融在居民經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金融機構在加大消費金融供給的同時,還應着力解決制約消費金融發展的堵點問題,加快釋放居民消費新動能。
加大消費信貸
近年來,金融機構以提振消費爲己任,加大消費信貸供給力度,把金融產品融入消費場景中,更好滿足消費領域的金融需求。金融支持消費力度逐步加大,2024年末全部消費貸款餘額58.7萬億元,是2010年末的7.8倍。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等6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提出,支持金融機構聚焦“食、住、行、遊、購、娛、醫”等重點消費場景,持續推進支付便利化建設。隨着消費品以舊換新等提振消費舉措的出臺,爲金融機構深耕消費市場指明瞭方向。
圍繞促消費的系列增量政策,中小金融機構加碼促消費力度,以此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和意願。長沙銀行近期發佈金融支持消費行動方案,將圍繞以舊換新、住房消費、文娛餐飲等方面,從消費者、商戶兩端精準發力,激活消費動能。浙江農商聯合銀行轄內吳興農商銀行等金融機構聚焦新市民消費場景,創新消費信貸產品與服務,有效滿足新市民羣體租房裝修、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消費需求。
消費金融公司作爲金融體系必要的有益補充,應拓寬金融服務場景,有效滿足長尾客羣合理的消費信貸需求。比如,興業消費金融緊扣寵物經濟、母嬰消費、健康管理等細分領域,將金融服務融入年輕人的生活點滴,滿足了消費升級需求。中原消費金融與鄭州市花園路萬達坊聯合打造促消費主題活動,將信貸服務嵌入消費體驗中,實現了金融服務與消費需求的無縫對接。
當前,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機構不斷完善促消費舉措,加快完善多層次消費金融供給體系,爲消費市場穩定發展提供重要支撐。然而,還要看到消費金融在一些領域還存在諸多挑戰。比如,個別領域信貸供給質量偏弱,增加了居民綜合消費支出;金融產品與居民消費需求之間尚未完全匹配,導致居民消費意願不強。
消費信貸的使用場景、便捷程度和良好體驗是消費者選擇的重要考量,也是提振消費、增強居民消費動力的重要因素。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認爲,金融機構可打造“場景+金融”新生態,實現終端客戶的多場景觸達,構建消費金融朋友圈、生態圈。隨着促消費政策加力擴圍,金融機構要加快推動消費措施與信貸產品有機融合,並通過發放折扣券、分期免息等多種方式讓利消費者。
強化重點領域
近年來,提振消費的相關政策不斷加碼,引導金融機構創新推出多元消費信貸產品和服務模式,促進信貸資金流向促消費的重點領域,激發居民敢消費、願消費的潛能。
提振消費離不開金融支持。5月9日,中國人民銀行印發《關於設立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有關事宜的通知》,設立了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專門用於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服務消費重點領域和養老產業的金融支持。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強化信貸支持。鼓勵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大個人消費貸款投放力度,合理設置消費貸款額度、期限、利率。支持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優化個人消費貸款償還方式,有序開展續貸工作。
中國人民銀行信貸市場司負責人車士義表示,人民銀行將認真落實《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要求,強化部門協同配合,加大對文旅、養老、體育等消費重點領域經營主體的金融支持,促進消費相關產業、相關企業發展壯大。加強對消費基礎設施、商貿流通體系建設等專業化金融服務,促進提升消費供給質量和能效。推動金融與財政貼息、減稅降費等政策共同發力,支持增加高質量消費產品和服務供給,提升人民羣衆消費滿意度。
爲進一步推動促消費與惠民生有機融合,金融監管部門印發相關通知,引導金融機構發展消費金融。今年以來,金融監管總局從便利金融服務、營造良好消費環境出發,提出優化消費金融政策的具體舉措。比如,一是兼顧供需,統籌加大對居民消費需求與消費供給主體的金融支持。二是適度優惠,針對長期、大額消費需求,從消費貸款額度、期限等方面給予支持。
銀行積極響應國家促消費號召,深入開展消費金融服務,通過金融創新和服務升級提振消費。建設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該行通過發佈《消費金融專項行動方案》,以“提振消費擴內需,消費金融在行動”爲主題,部署一系列消費金融服務舉措,加強重點領域的綜合金融服務。優化支付結算功能,提升消費支付便利性;完善商戶端貸款、收單、開戶、賬戶結算、投資理財、信用卡特惠商戶服務等一攬子金融服務功能,持續提升金融服務支持力度。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表示,消費增長需要消費者有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強化重點領域金融服務是增強消費意願的有效途徑。創新發展消費金融,只有不斷優化金融服務、精準識別消費者需求,才能充分滿足消費者多元消費需求。
發力數字金融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以來,數字金融成爲金融機構轉型升級和提升競爭力的重要驅動力。近年來,金融機構緊抓數字科技帶來的機遇,大力推進數字化轉型,這也爲我國消費金融市場的壯大提供了重要支撐。
歐陽日輝表示,傳統消費金融業務更加依賴線下網點、人工推廣等方式,存在獲客成本高、覆蓋範圍有限、客戶畫像模糊等問題。而數字化轉型能夠通過技術手段優化這一過程,比如藉助大數據分析用戶的消費習慣、信用特徵、行爲軌跡等數據,構建多維度客戶畫像,識別潛在需求人羣,實現“按需推送”而非盲目營銷,在降低獲客成本的同時提升轉化率。金融機構還可以將貸款申請、資料提交、審批、放款等環節遷移至線上,用戶通過手機即可完成所有操作,無需線下奔波。這種“零接觸”服務不僅提升了客戶體驗,還能突破地域限制,覆蓋偏遠地區或傳統網點難以觸達的客羣。
實際上,金融機構的數字化轉型,本質上是通過數字技術對業務全流程進行重構與升級,打破傳統模式的侷限,實現業務效率、服務能力、風險控制等多維度的提升。這種賦能並非簡單的技術疊加,而是從底層邏輯上改變業務運行的方式。通過發力數字金融,有助於全面賦能消費金融業務流程重塑、價值創造、風險管理。
爲精準匹配我國居民消費需求升級、結構優化,商業銀行加快向數字化、生態化、綜合化轉型。中國郵政儲蓄銀行行長劉建軍表示,該行數字金融賦能增強,上線新一代公司業務核心系統等449項工程,發佈首個自有大模型“郵智”,自主研發系統佔比提升至80%。
以大模型爲例,當下的金融機構爲提升競爭力,積極擁抱大模型。海爾消費金融首席信息官樑樹峰表示,金融科技已進入人工智能(AI)驅動業務重構的新紀元,大模型技術正推動行業從效率提升向價值重塑的跨越,成爲催生金融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引擎。AI不再是輔助工具,而是定義新業務模式的核心動能。在這一階段,技術不僅能提升效率,更能從根本上改變金融服務的底層邏輯,推動金融行業更好滿足用戶消費需求。
隨着數字金融持續賦能,金融機構展業範圍將更加廣闊。專家建議,金融機構還應持續完善數據模型風險管理,實現對客戶風險識別數據化、反欺詐防控智能化、風險評級實時化管理,形成對消費信貸業務全流程的風險防控。(經濟日報記者 王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