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而立見/打造人氣聚集點
我坐在威尼斯的花神咖啡館,看着廣場上的人潮像海浪一樣涌來退去。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歷史上許多繁榮的城市,都有一個共通點:它們吸引人羣的方式,是從一個聚集點開始的。
威尼斯的崛起不是偶然,位於航線交匯、港口便利的地點,自然成爲貿易的中心,財富與文化也隨之而來。這跟我所經歷的每一場創業、每一次顧問服務,其實本質一致:商業從來不是在「賣東西」,而是在創造一個讓人願意靠近、停留,甚至帶朋友來的地方。
零售、電商、電信、數據服務等,看似不同行業,其實都在做一件事:打造人羣願意參與的空間。不論是實體的店面還是虛擬的平臺,都是一個現代版的「廣場」。只要夠多人在場,生意就能開始。
我們太常從「產品」、「功能」開始設計商業,卻忘了問:「這個東西,有人會聚過來嗎?」
我曾顧問過一個硬體新創,產品技術極佳,但卻苦無用戶。問題不在於產品力,而在於沒有人願意第一眼停下來,更沒有人願意介紹給第二個人。這就是商業的奇異點(tipping point):當人羣尚未自發形成,你只能靠廣告與折扣硬撐;一旦突破了,生意會自己滾動起來。
真正厲害的創業者不是工程師,而是空間設計師。他們會設計「人們靠近」的理由,從視覺、語言到儀式感,讓人想停、想留、想分享。而這個理由,往往不是產品特色,而是情緒、認同與共同參與的感覺。
這也是爲什麼我對AI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技術層面。大型語言模型的聰明,不是因爲某個博士寫了幾萬行神奇的程式,而是因爲全球有上億人每天在餵它問題。
AI之所以進步,是因爲人類願意與它對話。這不就是另一種「聚集點」嗎?每一次提問,都是一次靠近;每一次修正,都是一次互動。AI的進化,不是獨舞,而是羣舞。
蘋果發表的Vision Pro,其實講的不是AI,而是UI。因爲他們知道:AI再強,看不見、摸不到、用不起,也沒有意義。UI 是使用者的入口,是人羣靠近的第一步。沒有設計,就沒有參與;沒有參與,就沒有商業。
商業的未來,是打造「能聚人的場」而非「能賣貨的店」。
這幾年我看過無數成功與失敗的案例,最後得出一個結論:商業不是一場功能競賽,而是一場人心的爭奪戰。那些成功的品牌、內容、服務,它們未必技術最強,但一定最懂「人爲什麼留下來」。他們打造的不是產品,而是一個人們願意帶朋友一起來的「地方感」。
所以你可以問自己:你的產品有沒有讓人想留下來的理由?你的品牌是不是讓人說「你也要來看看」?你的平臺是不是一個「人來人往會說話」的地方?
如果這些問題你有答案,那麼你手上握的,就不只是一個商業計劃,而是一個聚集點。它會長出自己的生態、自動聚人、自然成長。
未來的創業者,不單單最懂 AI的人,反而是最懂人爲什麼靠近的那個人。不是技術創造商業,而是人性創造流量。在這個一切都可以被複制的年代,唯一無法被複制的,就是你設計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場。
威尼斯曾經靠海港聚人,你,能不能靠信念、風格、設計與溫度,創造自己的「花神咖啡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