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林縣駐村工作隊:在傳承中續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夏日的西林縣大地生機盎然,一場意義深遠的“鄉村振興接力賽”正在田間地頭、村屯院落、黨員羣衆間有序展開。這場涉及西林縣286名新老駐村工作隊員的無縫銜接,不僅是一次工作的傳承,更是一次使命的傳遞,標誌着全縣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進入新階段。

系統化交接機制確保“交得清、接得穩”

爲破解以往交接中存在的經驗斷檔、銜接不暢等問題,該縣創新實施“三接力”工作法(即責任、清單、經驗),構建起全鏈條交接體系。在八達鎮城西社區,老第一書記楊馨帶着新任第一書記趙榮進和隊員遍訪轄區內27戶監測戶,逐一介紹家庭情況和幫扶進展,這種“聯訪一輪村情民意”的做法正是“責任接力”的生動實踐。

在材料交接環節,《駐村工作隊輪換交接工作清單》成爲新隊員進入角色的關鍵抓手。這份涵蓋村級基本情況、產業項目、重點人羣等11類17項內容的清單,讓老隊員交得清,新隊員接得準,懂家底。在古障鎮同興社區,老隊員將村級集體經濟項目統計表、合作協議以及主導產業、民情筆記等分門別類整理成冊,幫助新任隊員快速掌握全村產業基礎,理清發展思路。

老隊員通過“聯做一次產業調研、聯開一場羣衆座談、聯辦一件民生實事”等沉浸式幫帶,手把手傳授羣衆工作方法和項目推進經驗。這種“幹中學、學中幹”的經驗接力,有效幫助新隊員快速融入環境、進入角色,精準制定個性化幫扶計劃,實現了從“駐進村”到“融進村”的轉變。

全方位賦能助力“幹得好、走得深”

“接過這張圖,就接下了咱村振興的千斤擔!”在普合苗族鄉舉行的交接儀式上,老隊員將標註重點農戶、產業分佈、隱患區域等關鍵信息的村情“活地圖”鄭重交給新任隊員,紅色的標註在陽光下格外醒目。這種充滿儀式感的傳承,正是該縣強化責任意識的創新舉措。

爲讓新任隊員心無旁騖幹事業,西林縣強化組織保障,建立“三級聯動”保障機制。縣級強統籌。足額保障駐村工作經費,統一爲隊員購買人身意外傷害保險,解除後顧之憂。鄉鎮保基本。鄉鎮黨委通過召開一次見面座談會、一次涉農政策培訓、開展一次駐村保障回頭看和一次談心談話“四個一”措施,確保老隊員撤得放心,新隊員駐得安心。派出單位建立常態化聯繫指導機制,定期到村調研,協調解決困難,形成“一人駐村、單位全員支持”的幫扶格局。

長效化發展繪就“鄉村美、百姓富”

新老隊員的順利交接,爲鄉村產業發展注入了持續動力。工作隊積極鏈接資源,破解發展瓶頸。在古障鎮者夯村,駐村工作隊協同科技特派員舉辦多期沙糖桔種植技術培訓班,帶動全村種植面積迅速擴大至12000餘畝,成爲增收新亮點。在八達鎮紅星村,新老隊員接力開拓電商銷路,利用平臺將本地特色農產品賣向全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25萬元。

在這場承前啓後的駐村接力中,新老隊員以“項目不斷鏈、發展不斷檔”爲原則,構建起產業振興的“傳承座標系”。在離任隊員的“產業地圖”上,每個示範基地都標註着土壤特性、市場渠道等關鍵信息,新任隊員通過“項目跟崗”機制,深入參與沃柑果園管護、句町咖啡產業技術推廣等一線工作,確保“項目不斷鏈、發展不斷檔”。

數據見證着接續奮鬥的成效。交接完成後一個月內,全縣新任隊員已對接落實產業項目119個。在古障鎮,新駐村工作隊計劃建設33個項目,涉及11個村15個屯,惠及羣衆772戶3447人。這些生動實踐,正是“換人不換心、接力不缺位”的真實寫照。

“我們將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在鄉村振興一線書寫青春答卷。”新任第一書記韋麗嬌的表態,道出了全體隊員的心聲。隨着“傳幫接力”機制的持續深化,西林縣正以“一張藍圖繪到底”的定力,在希望的田野上勾勒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壯美畫卷。這場持續的“接力賽”,必將在接續奮鬥中創造更多鄉村振興的“西林經驗”。(張學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