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街觀察】京東美團“互搶飯碗”不是壞事

4月12日上午,有消息稱,針對近期京東高調進軍外賣市場,美團核心本地商業CEO王莆中在社交媒體發表評論稱,京東不是第一家想做外賣的公司,也可能不是最後一家。

除了提及外賣業務,王莆中還表示美團在3C數碼、藥品、生鮮等非餐飲品類的進展速度遠超預期,讓某些公司如鯁在喉、如芒在背。

沉默不是互聯網。緊隨其後,京東創始人劉強東在回答有關"王莆中下場攻擊我們"的話題表示:"不要和人打口仗,不能產生社會價值。"

京東入局外賣掀起的行業風暴,至今仍在。2月上線外賣業務以來,京東不斷加大投入,攪動固有市場格局預期成爲行業共識。

美團一樣沒閒着。最近一年來美團業務調整不斷,就在清明節之前新一輪調整剛落地,"核心本地商業"板塊不斷強化,目的就是應對持續升級的本地生活戰況。

回到兵家必爭的外賣市場。作爲本地生活的核心場景,前景廣闊自不必說,目前美團和餓了麼佔據主要市場份額。

在京東上點外賣,未來能不能也成爲習慣,這個問題不僅關乎京東,也關乎中國互聯網生態下半場的競爭命題。

簡單概括,業態優化從哪下手,生態共建何以爲之。

以外賣爲例,市場需要優化是不爭的事實。從眼前看,過往的流量打法過時,靠補貼優惠券拉攏客流的效果已經見頂。

而那些高淨值、有更強購買力的人羣還有待培養,這部分用戶對補貼不怎麼感冒,但更關注服務質量。

打開增量市場的大門,光靠存量的玩家是不夠的。

美團靠BD打下了堅固的下沉市場,基於現有生態痛點,優化用戶體驗,京東將高客單價的優勢復刻至外賣並非異想天開。

從更深層次看,外賣行業雖然已經成熟,看似是個規模化的生意,但同時又是一個極其精細化的工程,從商家到騎手到用戶,鏈條之上需要被改造的地方越來越多。

商家抽傭機制調整,騎手配送算法人性化改造,用戶對食品安全滿意度提升,這些大家都心照不宣。對於穩坐頭把交椅的美團,變革的決心未必有多強烈。

拿出解決方案,零佣金對向商戶,給騎手上保險,都在直擊行業痛點。無論持續與否,先破題纔能有人一起解題。

即時零售也是如此。京東也好,阿里也好,即便在自己擅長的電商領域,這些年也在"找自己"。當引以爲傲的電商零售業務,不足以讓競爭對手"如坐鍼氈",美團的步步爲營也是照向彼此的鏡子。

互聯網從不講究先來後到,大廠業務互爲攻守早就不是新鮮事,你來我往貼身肉搏都再正常不過。

巨頭間的博弈從來不是單向度的,京東美團不只是劉強東與王興之間的博弈。"互搶飯碗""打打殺殺"背後競爭是良藥,商業模式的創新與市場競爭格局重構,需要新朋友,更需要老對手。

北京商報評論員 陶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