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盾危機 臺灣須重塑戰略主體性

矽盾危機 臺灣須重塑戰略主體性。晶片示意圖。路透

地緣政治風雲詭譎、國際利益盤根錯節,「矽盾」這一曾經讓臺灣倍感安慰的戰略概念,正面臨空前的挑戰。從最初以半導體產業作爲維護臺海和平的保險機制,到如今淪爲談判桌上的籌碼,臺灣的處境已不再如過去那般能以技術優勢安然自處。這場由美國主導的「矽盾重構」風暴,不只動搖產業重心,更迫使我們重新思考自身在國際政治與產業鏈中的定位。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高調宣示「晶片五五分」,要求美臺晶片製造比例各佔一半,背後不只是經濟分工的重整,更是國家安全邏輯的全面重寫。他毫不掩飾地指出,當臺灣掌握九成以上晶片產能,美國在危機時將無從取得關鍵元件以支援軍事部署,這種「被迫保護」的邏輯已成華府眼中無法接受的戰略風險。

從過去「因爲需要臺灣的晶片,所以保護臺灣」,到現在「因爲可能保護不了臺灣,所以必須減少依賴臺灣」,這樣的敘事轉變,顯示傳統矽盾思維正在破產。若以歷史的眼光觀之,這並非突如其來的變化,而是美國從製造業外移到重新工業化、從全球化走向供應鏈去風險化的長期轉向,只是如今矛頭直指臺灣,讓我們無法再抱持天真的期待。

臺灣若一味配合,勢必會在經濟與安全雙軸上陷入被動。一方面,若臺積電(2330)及其供應鏈大量遷移至美國或盟國,臺灣本地的產業動能將被嚴重掏空,直接衝擊投資、就業、薪資與消費。另一方面,當產能與技術不再集中於臺灣,我們也將逐步失去作爲全球半導體中心的地位與對外的談判籌碼。

這是「產業換和平」的策略瓦解,當「護國神山」被搬離,臺灣還能仰賴什麼保障?若晶片生產優勢遷移,美國是否出兵保臺將不再是利益驅動的必然選項,而是政策選擇的機率問題。這樣的現實,臺灣社會必須誠實以對,不可再以「美方必然保臺」自我麻痹。

面對這場趨勢,臺灣不能只是反對或抱怨,更應該將危機化爲轉機。臺灣應從純粹的製造基地,升級爲系統整合與高階設計的核心夥伴。唯有當臺灣在AI、資安、車用晶片、衛星運算等領域中,成爲不可取代的技術中樞,我們的戰略價值纔不會隨着產能分散而消失。

臺灣也必須在國際談判中建立新的交換框架,若美方執意要求臺積電赴美設廠,那臺灣亦應以實質軍售、科技協防、資訊共享等方式作爲對等的安全保障條件,而非單方讓利。否則臺灣將有失去產業又未獲保障之虞,最終成爲地緣政治中的犧牲品。

在國際局勢日益複雜之際,兩岸關係的經營應重新思考。事實上,除了強化與美日歐等民主盟友的技術合作與戰略結盟外,臺灣更需要思考如何在現實與原則之間,找到與中國大陸互動的可能空間。當美中博弈升高,臺灣如果一味陷入某一陣營的被動棋子角色,只會加速自身被交易的風險。與其如此,不如主動經營兩岸和平交流的基礎,透過學術、經貿、民間、文化等多層次接觸,穩定民心與認知。這並非妥協,而是一種降低敵意的「軟性嚇阻」,也是補足「硬國防」之外的重要戰略支柱。「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唯有在謀略與外交上建立對話機制與風險管控,臺灣纔有可能減少被外力牽動的機率,維持更多自主選擇的空間。

在這場全球秩序重構的浪潮裡,臺灣已站在關鍵的岔路口。我們不能再寄望「被需要」能換來「被保護」。「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或許矽盾幻影的消散,正是臺灣重塑戰略主體性、打造新安全架構的契機。我們需要的是戰略清醒,而非僥倖安逸。未來的臺灣,若要繼續站穩於國際舞臺,必須用科技的力量、協商的智慧與社會的凝聚力,打造真正可持續的和平之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