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盾破滅 臺灣需建立軟國防

(圖/美聯社)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近日接受美國媒體訪問時表示將與臺灣達成貿易協議,並提出晶片製造「五五分」,也就是臺、美生產各半的構想,強調只有美國本土晶片充足「才能保護臺灣」。臺美協議果真如此,就意味着臺灣「矽盾」戰略破產。

「矽盾」是澳洲記者艾迪生於2001年所提出。他指出臺灣半導體舉足輕重,中共動武將造成全球資訊產業重創,美國不會坐視將進行軍事幹預;正如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美國聯合各國進攻伊拉克以保護全球石油供應一樣。20多年來臺灣大多數人也相信,只要晶片仍攸關全球經濟,美國就會保護臺灣,中共也不敢武力犯臺,因此「矽盾」是臺灣的安全保障。

但川普政府的看法並非如此。盧特尼克說美國95%的晶片來自9000英里外的臺灣很不妙,必須減少對臺灣晶片的依賴。因爲美國無法自制晶片將無法自保,也就無法保護臺灣,因此臺灣要美國保護,就要「幫我們達成合理的自給自足」。然而,這論點臺灣人聽來卻覺得只是「話術」。因爲臺灣如果幫美國建立了自給自足的晶片產業,美國還有保護臺灣的必要嗎?

美國如果真有誠意,就應該具體承諾臺灣的安全,甚至寫在協議中,來交換臺灣的晶片技術轉移。如果只是一句空話,就會讓臺灣人聯想到1975年的越南、2021年的阿富汗結局。

「矽盾」是臺灣的安全保障,如今川普政府卻想用「話術」就卸下有違外交的誠信原則。爲何如此?因爲臺灣觀點的「矽盾」,在美國觀點,就是脅迫美國必須保護臺灣的人質。2001年的美國無比強大,不在乎被脅迫;2025年中國已經崛起,美國必須考慮與中國戰爭的風險。川普政府不願再被「矽盾」綁架很合理。川普政府尋求晶片製造「五五分」,擺脫對臺灣晶片的依賴,就是不想被綁架。

因此臺灣必須理解,「矽盾」爲何終將破滅。現在「保護臺灣」已不是美國想不想的問題,而是有沒有能力的問題。這兩年中國在高科技的井噴現象不是隻有電動車、機器人與AI,還有軍事科技。透過九三閱兵與「福建號」航母展現的實力,顯示太平洋的軍事天平或許還沒向中國傾斜,但臺海戰略形勢已出現本質上的改變。

因此筆者呼籲,臺灣要建立「軟國防」的理念。以往強調刺蝟、韌性,賭中共不敢動武,或動武后能支撐到美軍抵達的「硬國防」必須修正。以「能力」嚇阻戰爭的可信度已經越來越低,必須從「意願」着手降低敵意。兩岸交流互動才能避免戰爭發生,而不是強硬對抗。這應是「矽盾」破滅後,臺灣安全戰略的較佳選項。(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