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新戰場 臺灣須掌握材料自主
SEMICON Taiwan 2025國際半導體展即將登場,SEMI全球行銷長暨臺灣區總裁曹世綸(左二)、日月光半導體執行長吳田玉(左三)、環球晶圓集團董事長暨執行長徐秀蘭(左四)8日共同分析產業前景及發展。(顏謙隆攝)
國際半導體展將在10日登場,國際半導體協會(SEMI)8日舉行展前記者會,由半導體業界大咖開講,針對臺灣的半導體持續領先的關鍵,環球晶董座徐秀蘭認爲,應掌握關鍵材料自主生產。日月光執行長吳田玉則強調,優勢在2至3年就會變化,業者該加碼就加碼,有新技術就要開發,不能短視。
國際半導體展今年適逢30週年,將於10日至12日盛大開展,SEMI全球行銷長暨臺灣區總裁曹世綸指出,回顧過去10年,臺灣率先帶起CoWoS先進封裝和SiP系統級封裝的討論熱潮,如今纔有領先的地位,未來10年AI、汽車、機器人將是下波產業革命的關鍵應用,而矽光子、3DIC及電源管理會是關鍵技術。
徐秀蘭表示,過去半導體從國際化到現在的區域化,甚至到武器化,成了談判的工具、武器,主要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及天然災害的頻繁,讓各國開始對晶片供應穩定產生擔憂,甚至出現「不要大陸、不要臺灣」的聲音,要求企業在更多的國家佈局,確保供應鏈韌性。
未來半導體產業的關鍵不只是先進製程、先進封裝或者是產能,而是關鍵材料的卡關,這些材料用量不多,但不可或缺,像是稀土、高介電常數(Hi-K)材料、光阻劑添加劑、研磨液、特用氣體、特用化學品等,可能會讓產業面臨停擺,徐秀蘭強調,臺灣未來發展應提升材料自主率,政府也應支持易被卡關的材料逐步自主自產。
吳田玉指出,臺灣在這波AI需求爆發中仍是既得利益者,未來2至3年領先優勢可能改變,未來10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的營收將超過1兆美元,而價值鏈就會進入重塑的階段。
吳田玉解釋,產業應瞭解AI後成長的時代,也就是AI應用面的發展,在自動化、矽光子、電源管理等相關領域做好準備,並強調這波AI大規模部署基礎建設的投資發酵後,將對產業產生非常大的後座力,強調「未來的競爭將不再只是晶片、封測或是材料,而是整體系統的優化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