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重啓核電廠 專家點「2大殺手鐗」成臺灣戰略盾牌

風力渦輪機。(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面對能源進口依賴度高、集中式電網脆弱、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等多重挑戰,能源韌性已成臺灣國家生存的戰略必要。

《外交家》一篇分析文指出,與其重啓高度集中、政治爭議激烈的核電廠,臺灣應以「分散化微電網」與「儲能系統」兩大殺手鐗,構築堅不可摧的戰略盾牌。

根據分析,分散式微電網結合在地再生能源與智慧控制,能在與主電網斷開時自主運作,即使遭遇天災、封鎖或網路攻擊,也能確保持續供電,並減少敵對勢力可利用的脆弱點。配合電池儲能,不僅可穩定再生能源間歇性的輸出,還能在尖峰需求或電網故障時提供關鍵備援,支撐醫療、數據中心與國防等核心設施運作。

再生能源的導入,則可逐步降低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削弱能源封鎖的威脅。結合儲能後,間歇性的太陽能與風電反而能成爲戰略優勢,延長臺灣在無外援情況下的自給時間,爭取國防動員與盟友介入的關鍵窗口。

事實上,臺灣的核能政策數十年來一直充滿政治爭議,該文認爲,重啓核電在臺灣將是一項戰略性誤判,不但無法解決國家核心脆弱性,還會引入新的、不可接受的風險,進一步削弱韌性。

在臺海衝突中,北京可能以「聯合封鎖行動」或由海警主導的「海上隔離」孤立臺灣,切斷能源與物資進口。從能源韌性看,兩者影響差異不大,核電廠燃料與零件供應都會受阻。同時,經濟與物流受挫將壓低工業用電,現有燃煤與再生能源即可撐過一年以上,削弱了「核能基載電力不可或缺」的論點。

在軍事衝突中,北京可能更傾向奪取臺灣關鍵基礎設施,特別是核電廠的控制權,而非直接摧毀它們。對這些設施的直接打擊可能引發災難性的放射性事故,導致部分地區無法居住。然而,核電廠在戰時依舊極爲脆弱,即使不被蓄意攻擊,也可能因附帶損害、誤擊或在爭奪控制權的過程中被當作戰略籌碼。

文章指出,在地震頻繁、人口稠密且地緣政治高度敏感的臺灣運行核電廠有其風險,衝突期間,安全程序可能受阻,外部電力供應可能中斷;無論是直接攻擊、附帶損害還是失去控制,都有可能引發災難性的核事故。這種後果一旦發生,其嚴重程度足以使核能在戰區成爲危險的負資產,不論北京的初衷爲何。從風險與效益的分析來看,臺灣更應避免此類潛在災難。即便是小規模事故,其後果也極爲嚴重,使這種風險完全不可接受。

臺灣要確保能源安全與國家生存,關鍵在於發展以微電網與儲能爲核心的分散式再生能源體系,降低脆弱性、提升自給率並擺脫化石燃料依賴,將間歇性轉化爲戰略優勢,這纔是邁向真正韌性未來的根本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