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核電政策勝利了?專家駁川普:2點成最大輸家
美國近二十年來首度出現用電需求大幅上升,主要因人工智慧技術(AI)和大型資料中心的爆炸性成長所帶動。(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週五簽署四項行政命令,誓言要重振美國國內核能產業,並可能重啓冷戰時期制定的《國防生產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使其重新成爲能源政策核心工具。然而,專家批評川普政府所宣稱的11項勝利只是在延續前拜登政府的政策,更指出對納稅人以及公共安全有利,纔是真正的勝利。
綜合《新聞週刊》、《原子科學家公報》報導,川普在白宮橢圓辦公室舉行活動,與多位政府高層與能源業者會面。他表示,核能是一個「火熱產業」,而這些行政命令將「讓我們成爲真正的強權」。他強調:「現在是核能的時刻,而且我們要做得很大。」他還說:「今天是核能史上的重大日子,請把它記在日曆上。」
在美國總統川普(President Donald Trump)展開第二任期之際,核能產業對未來充滿不確定感。川普向來主張削減聯邦預算與政府規模,這與核能產業仰賴的長期穩定補助背道而馳。相較之下,前總統拜登堪稱數十年來最支持核能的領導人,他主導推出《通膨削減法案》(Inflation Reduction Act, IRA)與《基礎建設與就業法案》(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提供補助金、貸款與稅賦減免,催生出大量依賴創投資金的新創核能公司。
雖然拜登政策對安全與核擴散風險着墨不足,但其政策方向仍顯著推動核能產業發展。川普政府上任後,則考慮大幅縮減這些計劃。白宮近期外泄的行政命令草案,主張透過放寬監管推動核能發展,卻錯誤地將產業困境歸咎於美國核能管制委員會(Nuclear Regulatory Commission, NRC),反而可能破壞投資者最重視的監管穩定性,甚至造成安全與可靠性風險。
日前,美國能源部列出「核能十一大勝利」作爲川普政府首百日的施政亮點之一,但其中多項所謂「勝利」事實上經不起檢驗,甚至反映出政策延宕與結構性失敗。其中,七項所謂「重大勝利」,主要僅爲技術研究計劃中的階段性成果,雖具科學價值,但難稱爲政策突破。
同時,川普政府針對聯邦機構的打壓亦波及NRC,包含終止遠距工作、集體協商協議與發出「自願離職信」等措施,導致人力士氣低落,恐衝擊核能審查效率與安全監管。外加行政命令要求所有能源許可規範定期重發或取消,更可能導致政策混亂與延誤。
那麼,什麼纔是對核能真正有益的「勝利」?專家建議,美國應全面、客觀地重新檢視能源部核電與燃料循環計劃的可行性與效益,並聚焦於安全、核擴散與廢料管理。雖然川普政府對科學審查與環保標準態度保留,但他過去亦曾果斷終止南卡羅來納州耗資千億美元的混合氧化物燃料製造設施(Mixed-Oxide Fuel Fabrication Facility, MOX),儘管面對共和黨盟友如參議員葛蘭姆(Sen. Lindsey Graham)的強烈反對。
川普若能以納稅人利益爲念,重新評估是否應持續提供如比爾蓋茲創辦的公司數十億美元補助,或許纔是真正屬於核能產業與公衆的雙贏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