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四闖上市 三年虧損12億 中科大系企業雲知聲港交所敲鐘|IPO直通車

《科創板日報》7月1日訊(記者 李明明)又一中科大系企業成功登陸資本市場。

昨日,AI解決方案商雲知聲在港掛牌上市,截至2025年6月30日收盤,雲知聲的股價爲296.4港元/股,市值約爲210.31億港元。

此外,《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雲知聲已經五年間四闖二級市場,早在2020年11月,雲知聲便向科創板提交過一次招股書,計劃募資9.1億元。

五年間四闖二級市場

雲知聲成立於2012年,是一家AI解決方案提供商,專注於在中國銷售用於日常生活及醫療相關應用場景的對話式AI產品及解決方案。

公司於2016年開始建立Atlas人工智能基礎設施,並據此開發了擁有600億個參數的自有大模型——山海大模型,其成爲公司技術平臺雲知大腦(UniBrain)的新核心。

與許多主打“通用能力”的大模型廠商不同,雲知聲的產品和解決方案,主要涵蓋智慧生活和智慧醫療中的AI應用場景。

2022年至2024年間,公司智慧生活解決方案的客戶數量從373家增長至411家,基於認知智能的智慧醫療解決方案已覆蓋166家醫療機構,API月調用量峰值突破10億次,AI芯片年出貨量三年增長近2倍。

招股書顯示,雲知聲2022年、2023年、2024年營收分別爲6億元、7.27億元、9.39億元;毛利分別爲2.4億元、2.95億元、3.64億元。虧損呈現遞增形式,2022年、2023年、2024年虧損分別爲3.75億元、3.76億元、4.54億元。三年間雲知聲累計淨虧損已超過12億元。

在競爭激烈的人工智能行業中,大量研發投資是推動創新及技術進步的先決條件,在整個行業中普遍存在。高額的研發投入是雲知聲虧損的主要原因之一。據瞭解,雲知聲2024年的經營開支爲5.5億元,其中,研發開支爲3.7億元。

此次雲知聲成功登陸港交所,已是其五年內的第四次上市嘗試。追溯過往,2020年11月,公司首次向科創板遞交招股書,計劃募集資金9.1億元,試圖叩開資本市場大門。然而到了2021年2月,雲知聲主動撤回申請,首次IPO之旅終止。

首戰受挫後,隨着大模型賽道競爭日趨激烈,雲知聲抓住行業風口,於2023年6月轉道港股再次發起上市衝刺。可惜因未能在規定的6個月內通過港交所聆訊,招股書自動失效。此後,公司分別在2024年3月和2025年3月多次更新招股書。直到4月14日,其港股IPO申請獲得中國證監會備案,終於在6月30日順利實現上市目標。

近年來,中國人工智能市場正以強勁態勢蓬勃發展,成爲全球科技領域的重要增長極。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顯示,伴隨經濟穩健增長與客戶需求持續迭代,中國AI解決方案市場規模實現跨越式擴張。2019-2024年間,市場規模從422億元躍升至1804億元,以33.7%的複合年增長率高速增長。展望未來,行業增長動能依然強勁,預計到2030年市場規模將突破1.17萬億元,2024-2030年複合年增長率進一步提升至36.7%,顯著高於全球平均增速,彰顯出巨大的市場潛力與發展空間。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分析,按2024年收入計,雲知聲是2024年中國第四大AI解決方案提供商,市場份額爲0.6%。

創始人來自中科大,商湯押注

雲知聲早期創始團隊成員分別爲執行董事兼物聯網部門副總裁康恆;董事長、執行董事、副總經理兼CTO樑家恩;總經理兼CEO黃偉。IPO前,黃偉通過雲思尚義控制24.0815%股權,通過雲創互動控制3.8032%股權。

值得關注的是,雲知聲此次上市戰略引入商湯集團等基石投資者。作爲人工智能領域的頭部企業之一,商湯在行業內具備深厚技術積累與廣泛影響力。而商湯創始人湯曉鷗與雲知聲或許存在特殊聯結——雙方同爲中科大校友。

雲知聲自成立起就倍受資本青睞,據悉,成立13年間,其共完成約10輪主要融資,總額超20億元人民幣,投資方包括數十家知名機構,包括啓明創投、中網投、中建投資本、中金、360集團等機構。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雲知聲已近兩年未獲外部融資,IPO前最新一次融資爲2023年的D+輪融資,2024年末公司賬上現金及等價物僅餘1.56億元。此次IPO融資,或許是續命活水。

據悉,此次上市募資,雲知聲表示,在未來發展方面,公司一方面將持續升級Atlas AI智算基礎設施,深度優化山海大模型在金融、教育等多行業的垂直適配能力,以更智能的技術服務本土場景需求;另一方面,將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吸引和培養AI人才,並依託山海大模型的多語言交互優勢,加快在海外市場的戰略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