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童真守護已是短劇行業必答題
天津日報記者 劉茵
近期,《選個紈絝當爹,養成皇帝就好了》《穿書之炮灰變身天道親閨女》等萌寶短劇熱度不斷攀升。5歲孩童奶聲奶氣模仿大人議事,學齡兒童用童言“智鬥反派”,此類劇情讓《選個紈絝當爹,養成皇帝就好了》單月播放量突破10億次,兩部劇集相關話題總閱讀量超5億次。萌寶短劇一躍成爲新“流量密碼”,但也暴露出背後被商業邏輯驅動的產業現狀。當流量經濟“撞上”純真童年,這究竟是內容創新的風口,還是束縛孩子成長的枷鎖?
情感經濟催生萌寶短劇熱潮
萌寶短劇的走紅,本質是對社會情感需求的精準迴應。成年人對理想親子關係的嚮往,催生出“雲養娃”的情感代償需求。《穿書之炮灰變身天道親閨女》中,被收養的7歲女孩蕭綰綰用孩子氣的堅持,帶領同門兄弟姐妹面對困境的設定,恰好填補了現實中“雞娃焦慮”的心理空缺。
“60%的觀衆是35歲至50歲女性,她們多處於子女升學關鍵期或空巢初期。”製片人汪芹觀察到,短劇裡的萌寶更像“情感聯結載體”,滿足着人們對“沒有矛盾的親子關係”的想象。平臺算法則加速了這類內容的傳播——某平臺萌寶短劇專區日均播放量超1億次,通過識別“童聲互動”“親子日常”等標籤,將《天降萌寶爹地跟我一起去擺攤》精準推送給關注親子領域的用戶。
資本的涌入深刻影響着行業生態:合規拍攝前提下,頭部萌寶主演日薪可達5000元至10000元,投資300萬元的短劇常能在3個月內回本。《萌寶助攻:五十歲婚寵》融合銀髮婚戀與萌寶元素,上線兩週播放量破3億次,印證了這條賽道的商業潛力。
流量狂歡下的童真異化
流量熱潮背後,萌寶短劇漸顯模式化傾向。“一胎多寶”“萌娃救場”等套路劇情重複出現,部分劇集甚至讓8歲兒童說“心機”“算計”等超出其認知的臺詞。據2025年行業自查報告,15%的萌寶短劇存在此類成人化傾向語言。當童真被轉化爲流量商品,兒童的自然成長軌跡逐漸被商業邏輯主導,他們的言行不再源於天性,而是成爲滿足觀衆期待的表演素材。
過度拍攝對孩子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某劇組工作人員透露,曾有劇組爲趕進度,讓10歲小演員連續3天每日超時拍攝,甚至穿着7.5公斤重的戲服在人工降雨場景中反覆拍攝。孩子在候場時顯露疲態,相關片段流出後引發熱議。針對這一現象,兒童心理專家周潔指出:“7歲至12歲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長期處於‘表演狀態’可能導致自我認知混亂。”
AI(人工智能)虛擬數字人技術的應用更添隱憂。去年10月上線的《嬰兒房裡的秘密:超能萌寶來襲》嘗試通過數字特效呈現AI萌娃角色。該劇以“來自未來的AI萌娃助父逆襲”爲設定,其中虛擬孩童形象參與了部分奇幻場景拍攝。雖然尚未完全替代真人,但技術成熟後,“虛擬萌寶”可能成爲資本更廉價的選擇。
在商業與童真間尋找平衡
行業亂象已倒逼規範落地。去年,針對萌寶短劇領域存在的兒童言行成人化、內容低俗化等問題,主流短視頻平臺主動加強治理,明確禁止通過編造“商業劇本”打造“網紅”兒童,重點清理利用未成年人營造低俗衝突、過度消費童真的內容。
部分從業者開始探索合規路徑。有的萌寶短劇劇組與教育機構合作,制定了針對性的兒童拍攝規範:7歲以下單次拍攝不超2小時;臺詞需經語言學家審覈;現場配備專職老師跟進學業。
天津師範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院長楊愛君強調:“兒童參演可以是成長體驗,但不能成爲謀生手段。”這提示行業需細化自律標準——比如禁止未滿6歲兒童參與商業拍攝,設置“童真保護顧問”崗位審覈劇本。
《穿書之炮灰變身天道親閨女》的劇情設計中,女主蕭綰綰與反派柳如煙的衝突以“鬥智”爲主線推進。劇中柳如煙依託系統佈局算計,試圖奪取機緣,而蕭綰綰則憑藉兒童特有的直率方式化解危機——例如通過直白點破破綻、用孩童邏輯戳穿謊言等,既避免了複雜權謀的成人化表達,又保留了“反派設局、主角破局”的戲劇張力。這種處理既貼閤兒童角色的認知特點,也在衝突呈現中規避了過度成人化的情節設計,減少了對低齡觀衆的潛在影響。
楊愛君表示,萌寶短劇的未來走向,關鍵在於能否在商業利益與守護童真之間找到精準的平衡點。只有當流量的追逐讓位於對童真的悉心守護,這類劇集才能真正成爲滋養孩子成長的文化綠洲——畢竟,比冰冷的數據更爲珍貴的,是孩子們眼中那片尚未被污染的璀璨星辰,那是他們純真的象徵,也是未來的希望所在。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