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識產權保護護航文旅微短劇乘風前行

日前,國家版權局、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四部門聯合啓動打擊網絡侵權盜版“劍網2025”專項行動,明確將微短劇等視聽作品的版權保護列爲重點任務。專項行動的部署,不僅彰顯了國家治理侵權亂象的決心,更凸顯出知識產權賦能微短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作用。

文旅微短劇正處在數字時代“微短劇+”蓬勃發展的時代風口。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自2024年啓動實施“跟着微短劇去旅行”創作計劃以來,已先後發佈六批共241部推薦劇目,推動多地以劇爲媒探索文旅共生的深度創新。在政策、技術、內容、流量的多重助力下,“一部劇帶‘火’一座城”的文旅盛況不斷上演。但盜版資源氾濫、版權歸屬模糊、出海壁壘重重等問題,如同暗礁般橫亙在行業發展航道上。想要推動行業從“流量熱潮”邁向“留量長虹”,還需以知識產權護航文旅微短劇乘風前行。

文旅微短劇投資小、週期短、上線快的特點,精準契合時代傳播需求,能爲觀衆帶來沉浸式文旅體驗,成爲文旅宣傳的高效載體。從宏觀視角看,作爲“文化+旅遊+科技”深度融合的新興載體,文旅微短劇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生動實踐;從微觀視角看,其以輕量化敘事融合地域文化符號,爲文旅發展開闢多元路徑。在非遺傳承上,將蘇繡針法、川劇變臉等傳統技藝融入劇情,通過角色演繹與情節推進,讓古老非遺煥發新生,吸引年輕羣體關注;在景區沉浸體驗上,藉助劇中極具辨識度的場景畫面,如古村落巷道、特色建築風貌,將線上流量轉化爲線下客流,部分取景地遊客量激增數倍;在激活縣域經濟的同時,深度挖掘當地特色物產與民俗文化,衍生出主題旅遊線路、文創產品等,帶動餐飲、住宿、交通等產業協同發展,成爲鄉村振興的新引擎。

在文旅微短劇邁向精品化的關鍵階段,侵權盜版、權屬模糊、出海困難等問題將嚴重威脅其發展根基。而知識產權保護正是化解風險、推動產業破浪前行的重要支撐。首先,知識產權保護能夠激活原創動能。著作權保護劇本創意與視聽表達,激發創作熱情;商標權助力打造獨特文旅IP,釋放品牌價值;專利權保障AI、VR/AR等技術創新應用。其次,知識產權保護可以催化文旅產業繁榮。清晰的知識產權邊界,爲文旅衍生品開發、主題路線設計等業態提供堅實基礎,促進產業鏈上下游協同發展。最後,知識產權保護也是文化出海的“通行證”。文旅微短劇以故事化敘事增強國際傳播力,借力相關知識產權國際條約,爲優質內容“揚帆出海”保駕護航。

然而,知識產權護航也面臨業態和技術方面的諸多挑戰。比如,在地方政府、景區、製作企業多方合作模式下,相關協議如果約定不明,往往會埋下IP開發糾紛隱患;盜版技術隱蔽、傳播迅速,熱劇上線數小時後盜版資源便肆意流傳;AI生成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內容確權面臨規則爭議,加大了司法判定的難度。

破解上述問題,需要多方協同施策,進一步增強知識產權的護航能力。在法律政策層面,應加快明確AI生成內容的著作權認定規則,推動相關法律法規修訂,建立涵蓋AI創作主體責任、權利歸屬的全鏈條規則框架,爲創新創作提供堅實法律保障;在地方文旅實踐中,可借鑑音樂版權集中管理模式,探索建立區域性“文旅視聽作品版權池”,通過分類授權的標準化流程,降低版權交易成本,促進文旅資源的合規開發與傳播;分發平臺作爲內容流通樞紐,可以建立智能侵權審覈系統,利用AI技術輔助識別侵權內容,完善侵權投訴響應機制,對違規賬號實施階梯式處罰,並探索與版權方合作的分賬模式,激勵優質內容創作;製作企業需堅持精品化路線,運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全流程存證,建立快速維權機制,同時主動開展培訓,提升創作團隊知識產權意識,從技術與內容雙維度築牢保護屏障。

文旅微短劇正成爲數字時代講好中國故事、賦能經濟的鮮活樣本。期待在更加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生態下,更多融合地域特色與時代精神的精品力作不斷涌現,讓每一寸土地上的文化脈動,都通過方寸屏幕閃亮世界。

(作者:寧度,系華東政法大學知識產權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