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丨微短劇發展該如何“補鈣”
天津日報記者 高爽
當微短劇市場規模在2024年以突破500億元的成績超越我國電影票房時,這個被貼上“快餐文化”標籤的賽道,正在重塑視頻行業的競爭邏輯。長視頻平臺“優愛騰芒”集體入局,用分賬激勵、會員免費、生態聯動等策略爭奪創作者與用戶。然而,在數據狂歡背後,更值得追問的是,這場變革究竟爲觀衆帶來了什麼?如何讓觀衆的消費鏈走向可持續?又如何推動行業從“野蠻生長”轉向良性生態?
微短劇以單集1分鐘至15分鐘的體量,精準狙擊現代人碎片化的娛樂需求。爲了搶佔微短劇市場份額,長視頻平臺通過“會員免費看全劇”或“前幾集免費+付費解鎖”等模式,降低消費門檻。相較於電影需單獨購票、長劇需長期追更,微短劇以更低成本滿足用戶即時娛樂需求,甚至成爲部分用戶購買視頻會員的直接動因。
然而,微短劇的痛點同樣明顯。一些劇集缺乏對現實議題的深挖,情感價值單一,甚至有些劇情如“重生逆襲”“霸總甜寵”等內容低俗。此外,還有付費爭議,部分平臺“單集付費”模式被詬病“割韭菜”,用戶爲“看完大結局”被迫連續付費,消費體驗打折。
微短劇若想擺脫“曇花一現”的命運,創作者需從三個維度重構用戶關係。首先是內容創新,積極探索懸疑、科幻、職場等不同題材。同時,在IP(知識產權)上立足長線開發,將微短劇作爲IP試驗田,反哺長劇、電影、遊戲等內容。其次,在消費模式上應進行全面調研,建立“免費—付費—衍生”多元體系。此外,視頻平臺還可聯動演員發起“陪看”模式,通過衍生節目留住觀衆。
業內人士表示,微短劇規模超越電影票房的背後,是觀衆對“即時滿足”的需求,也是視頻行業對存量用戶的爭奪。若一味追求“短快爽”,行業終將陷入內耗。唯有將微短劇視爲“新內容物種”,通過題材創新、技術賦能與生態重構,才能使其從“流量快消品”進化爲“文化新載體”,這或許是衆多視頻平臺跳出競爭“紅海”的唯一出路。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