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觀察家丨科幻微短劇:既要科學外殼,也要故事內核
周思同
日前,國內首部航天科幻題材微短劇《我在月球當包工頭》舉行開機儀式,引來了許多科幻愛好者的關注。藉由新興的微短劇形式,科幻題材作品是否會迎來又一次“破圈”機會,再度點燃國產“科幻熱”?
微短劇是碎片化娛樂的產物。相比傳統電視劇及網劇,其具有幾個鮮明特徵:製作成本較低,許多劇目僅需數十萬元便可完成;劇情節奏較快,注重強烈的情緒表達;由於劇情編排和製作成本的條件限制,微短劇受衆羣偏向下沉市場。這幾點特徵與科幻題材的特點存在不兼容之處。
相比其他題材,科幻影視作品的製作往往依賴於更高的成本。從《星際穿越》中浩瀚的異宇宙空間和精密的太空站,到《銀翼殺手》中霓虹璀璨的賽博都市,再到《第九區》中極具壓迫感的外星飛船……提到科幻作品,人們想到的往往是大背景、大空間、大國重器等需要耗費更多成本的“高大上”元素,這有異於微短劇普遍具有的低成本製作特徵。如何在經費限制下塑造出足夠的“科幻感”,是科幻微短劇面臨的重要挑戰。
同時,科幻題材的受衆與微短劇的主流用戶羣存在錯位。科幻題材誕生於科學理論之上,是在現有科學框架之下對可能發生的事件的一種虛構,這種特徵要求其受衆是具備一定科學知識量、傾向於在觀看作品時進行深度思考的人羣,這有別於下沉市場佔比較大、偏好碎片化敘事的微短劇用戶羣。
當然,儘管受到諸多限制,科幻微短劇仍有崛起的可能性。
蓬勃發展的AIGC(人工智能合成內容)技術或可壓低科幻作品的製作成本,解決成本問題。在製作包裝之外,科幻作品得以大範圍傳播的前提,必然在於其故事內核,在於其內容包含能否引起社會大衆共鳴的情緒內核。能否在科幻的框架下,發揮微短劇強情緒的特徵,講大衆關心的議題,迴應社會的共同需求,或將成爲科幻微短劇最終“破圈”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