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察|長劇“縮量”,能否“提質”?
天津日報記者 劉茵
近日,一則“優酷將劇集集數限制在12集以內”的消息掀起波瀾,儘管優酷方面迴應並非“一刀切”,但長劇集數縮減趨勢愈發明顯。日前,愛奇藝也發佈跟進長劇集數變更的消息。長視頻平臺緣何對長劇“動刀”?這場變更又將給行業帶來怎樣的影響?
“注水劇”逐漸失去市場
近年來,國產長劇“注水”現象飽受詬病。一部劇動輒三四十集,甚至五六十集。在按集計價的商業模式下,製作方爲獲取更多利潤,不惜往劇集中添加大量冗餘情節,劇情拖沓、節奏緩慢成爲常態。比如一些古裝劇,本可以緊湊講述的故事,卻在人物的情感糾葛、不必要的支線劇情上大做文章,使得觀衆追劇時不得不頻繁使用倍速播放。
隨着觀衆審美水平的提升和觀劇習慣的改變,冗長的“注水劇”逐漸失去市場。數據顯示,長視頻用戶前五集的棄劇率在50%以上,劇集完播率僅20%—30%。用戶評論“建議從第21集開始看”成爲對注水劇的諷刺,觀衆越來越傾向於節奏明快、內容精煉的劇集,這一變化促使長視頻平臺和製作方重新審視長劇的集數與內容質量。
愛奇藝創始人龔宇在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上談到:“要動態地看待行業的變化,內容時長要更短,集數要更短。廣電總局公示的電視劇項目,從最高峰的時候每部劇45集,已經逐漸降低到去年平均每部28集左右。另外,單集時長也要降低,從45分鐘到30分鐘,到20分鐘、15分鐘、10分鐘,內容需要怎樣的表達,劇集就用多長時間去呈現,從用戶的角度讓大家看不煩,一部劇集40集或者30集不是硬性規定,但觀衆的需求就是要短。”
降本增效重要手段
長劇製作成本高昂,從劇本創作、演員片酬到拍攝製作、後期宣傳,每個環節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縮減長劇集數成爲平臺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集數減少意味着資金盤子變小,製作成本隨之降低,包括演員片酬、拍攝週期、後期製作費用等都能得到有效控制。
從商業角度看,平臺希望通過這種方式,將資源集中投入到精品短劇中,提高投資回報率。一些成功縮短集數的長劇案例,充分證明了短劇在商業與口碑上的潛力。如8集的《我的阿勒泰》豆瓣評分8.9,以小體量收穫了高口碑與商業回報雙豐收。優酷10集的《新生》,憑藉緊湊的劇情與獨特的風格,躋身2024年優酷站內集均收入前三名。這些作品的成功,給了平臺和製作方更多信心。
在有限篇幅內講好故事
業內人士表示,長劇集數縮減,從積極方面來看,有助於遏制“注水”亂象,倒逼創作者回歸內容本身,精心打磨劇本,優化劇情結構,提高劇集質量。當集數受限,創作者必須摒棄拖沓的敘事方式,用更緊湊的情節、更鮮明的人物塑造吸引觀衆,這將推動行業朝着精品化方向發展。
但變更也帶來一系列問題。並非所有題材都適合短劇集,像古裝劇、年代劇等題材,由於故事背景宏大、人物關係複雜,強行壓縮集數可能導致內容表達不完整。對於編劇和導演來說,創作短劇集意味着要調整創作邏輯和工作模式,在有限的篇幅內講好故事,難度不小。
編劇張永琛表示,長視頻平臺的“長劇縮短”運動,本質是用戶需求、資本邏輯與創作規律的三方博弈。短期陣痛不可避免:編劇需重塑敘事技巧,平臺需平衡商業與藝術,觀衆需適應快節奏消費。只要平臺、創作者與觀衆三方能攜手並進,長劇“縮量提質”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
來源: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