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儲能行業觀察:技術創新與產能優化成高質量發展雙引擎

2025年2月10日,工信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新型儲能製造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行動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國新型儲能製造業全產業鏈國際競爭優勢進一步凸顯,產業體系、產品性能及應用場景將全面升級。這一政策被視爲推動行業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綱領性文件,技術創新與產能優化成爲關鍵抓手。

技術創新:多元化路徑破解儲能效率與安全難題

《行動方案》首次將技術創新明確爲新型儲能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提出加快鋰電池、鈉電池、氫儲能等多元化技術研發與產業化。當前,國內新型儲能市場以鋰電爲主導,但鈉離子電池在低溫性能與成本控制、氫儲能在長時儲能領域展現出獨特優勢。隨着政策引導,鈉電池工程化應用技術攻關加速,氫儲能領域則進入超長時技術佈局階段,固態電池等前沿技術也在商業化進程中取得突破。例如,科力遠已完成固態電池幹法電極技術的小試,派能科技等企業正推進全固態電池研發。

在技術安全維度,《行動方案》要求提升全生命週期安全性能。2024年國內新型儲能累計裝機達78.3GW/184.2GWh,但部分早期項目存在“建而不用”現象。政策鼓勵構網型儲能技術突破,通過智慧調控提升系統可靠性。例如,寧德時代推出的天恆儲能系統通過集成設計優化,將能量密度提升30%,循環壽命延長至5年零衰減,爲大規模應用提供了技術標杆。

核心技術攻關的路徑亦帶動產業鏈協同升級。《行動方案》明確支持電源管理芯片、電力電子器件等配套環節的技術迭代。以飛輪儲能爲例,湘電股份投入研發磁懸浮軸承高速電機,提升壓縮空氣儲能系統的能量轉換效率。技術多元化的推進,正爲不同應用場景提供定製化解決方案。

產能優化:供需平衡重塑行業競爭格局

《行動方案》的另一重點是通過科學佈局化解行業無序競爭。2024年國內儲能企業新增註冊量達8.91萬家,但同期異常經營企業數量激增123.5%,反映出產能過剩與低效競爭的風險。政策提出加強鋰電池產能監測預警,引導儲能電池及材料企業向可再生能源富集區域集聚,防止低水平重複建設。例如,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地區將依託產業鏈基礎,推動先進製造業集羣發展。

供需關係調整方面,政策取消新能源項目強制配儲要求,轉向市場化獨立儲能電站推廣。這一轉變旨在提高儲能設施利用率,推動商業模式創新。科力遠聯合產業生態夥伴投資的井陘獨立儲能電站從開工到併網僅用百日,保定望都項目即將投運,驗證了“需求牽引供給”的高效模式。電網側與用戶側儲能成爲新增長點,數據中心、智算中心等高耗能場景的配置需求被重點提及。

國際市場拓展也被納入產能優化體系。《行動方案》提出深化“一帶一路”合作,推動儲能標準國際化。中東地區大型儲能項目、亞非拉戶儲市場成爲企業出海重點。2024年國內儲能系統出口規模同比增長超60%,政策加持下,具備技術優勢與海外渠道的企業將進一步擴大全球份額。

新型儲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路徑已清晰:技術創新驅動多元技術產業化,產能優化重構供需平衡。隨着政策落地與市場機制完善,行業將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提升,爲能源轉型提供更堅實的支撐。

本文源自:金融界

作者:AI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