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燃創新引擎,引領高質量發展(和音)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勁筋骨”,中國創新動力十足;以開放合作促進人類科技進步,中國擔當胸懷寬廣
近期,兩場會議引發關注:第十二屆世界高速鐵路大會在北京舉行,來自全球的行業領袖和專家學者聚焦“創新發展讓生活更美好”,共同探討高鐵發展的未來;國際深空探測學會成立大會在安徽合肥舉行,標誌着中國首個深空探測領域國際科技組織的成立,中國航天國際交流合作邁出重要一步。兩場大會,一個“立足腳下”,致力鋪就互聯互通的幸福路、發展路,一個“仰望星空”,着眼人類對星際空間的探索與追逐,從不同方面彰顯着中國以科技創新培育新動能,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堅實步伐,不斷以自身創新發展造福世界的擔當作爲。
近年來,中國以改革之火點燃創新引擎,讓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在“一張藍圖繪到底”中破浪前行。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日前舉行“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首場新聞發佈會,以亮眼數據勾勒出中國創新發展的強勁脈動:連續15年穩坐全球製造業“頭把交椅”,22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不能造的越來越少、能造的越來越好;2024年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增量達1.2萬億元;研發投入強度提高到2.68%,接近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平均水平。從第一座中國空間站“天宮”全面建成運營,到嫦娥六號實現人類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從第一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到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建成運營;從國產大飛機C919實現商業飛行,到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基地投入商業運行……一個又一個創新制高點,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標註着中國創新的力度和決心。
腳踏實地,中國創新成果惠及各國人民,賦能全球可持續發展和世界現代化進程。雅萬高鐵圓了印度尼西亞人民的“高鐵夢”、匈塞鐵路改變了塞爾維亞的交通面貌,中國高鐵技術和裝備“走出去”,極大便利當地民衆出行,助力地區打通發展脈絡;今年上半年,以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和光伏產品爲代表的“新三樣”產品出口增長12.7%,中國綠色產品和技術加速出口,引領全球綠色轉型潮流;雜交水稻、菌草種植等技術契合有關國家發展需求,加快推進當地農業現代化;中國堅持“智能向善”,以DeepSeek爲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以低成本、高性能、開源,讓人工智能技術更加可及。
志存高遠,中國始終以開放態度促進國際航天合作,與各國共享科技惠益。從中埃聯合設計研製的埃及二號衛星在中國酒泉成功發射,到巴基斯坦第二顆通信衛星在中國西昌成功發射;從牽頭髮起金磚國家遙感衛星星座、“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等多邊合作項目,到同巴西聯合研製地球資源衛星、與巴基斯坦簽署選拔訓練航天員合作協議、幫助全球南方國家培養本土航天人才、推動技術共享……中國已同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近200份政府間航天合作協議,未來嫦娥七號還將搭載來自埃及、巴林、泰國、意大利、瑞士等國的載荷飛往月球。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強勁筋骨”,中國創新動力十足;以開放合作促進人類科技進步,中國擔當胸懷寬廣。中國願同各方一道,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以科技賦能世界、以合作共創未來,爲推動全球發展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技術、中國方案,讓科技創新成果更好造福全人類。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5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