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崛起,創新文化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原標題:科技崛起,創新文化點燃高質量發展新引擎

“這是穿越到未來世界了嗎?”

“瞧,人形機器人格鬥比賽開始了!右勾拳、迴旋踢,動作乾淨利落。”

近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在上海舉辦。走進展覽區,彷彿置身於機器人“技能大舞臺”。除了搏擊外,有的人形機器人如舞蹈“藝術家”,手持綵球、即興表演;有的則像家務“小能手”,“嫺熟”地疊衣服、搬運箱子……一場盛會,3000餘款前沿展品集中亮相,彰顯着大國科技的硬核實力,也昭示着今日之中國,創新文化日益成爲一種價值導向、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時代氣象。

一批重大領域科技水平不斷提升,船舶工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集齊,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投入商業運行,國產大飛機翱翔雲天;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競相涌現,集成電路、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領域取得新成果……在這片日益深厚的創新文化沃土上,一顆顆夢想種子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讓崇尚創新蔚然成風

今年年初,一款人形機器人在春晚舞臺上扭秧歌的節目火爆出圈,引發世界熱議。隨之而來的一大批“身懷絕技”的中國機器人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跑步、投籃、踢球,能“運動”、會“思考”,在各類場景中大展身手。

“中國機器人行業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因爲有很好的政策和土壤,大家有更多信心投入研發、生產,做出更多面向未來的新產品、新技術。”杭州宇樹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兼首席技術官王興興說。

杭州“六小龍”等人工智能科創企業異軍突起,人形機器人等領域科技頻頻突破;從DeepSeek大模型到機器人馬拉松賽,從航空航天到無人駕駛,一系列科技創新成果引起世界廣泛關注。

偉大事業始於夢想,基於創新,成於實幹。我國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培育創新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基因,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讓崇尚科學、追求創新蔚然成風。

各地持續加大創新投入,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迅速發展,新興產業茁壯成長,新質生產力加快培育——

今年上半年,大型水陸兩棲滅火飛機AG600取得中國民航局型號合格證與生產許可證,自主研製的電動型載人飛艇AS700D完成科研首飛;人形機器人訓練場和數據集落地運營,開源550多萬條訓練數據,加快在多領域下應用,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5.6%和25.5%……

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謝少鋒表示,我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規模更加壯大,產業創新平臺建設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賦能作用持續加強,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持續加快。

“上半年,我國經濟穩中有進、好於預期,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發展的‘含金量’不斷提高。”國家發展改革委國民經濟綜合司司長周陳說。

讓更多企業跑進創新賽道

無論是夸父逐日、嫦娥奔月等神話傳說,還是“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等經典詩詞,都寄託着中華民族探索宇宙的夢想。

往太空“送快遞”?這已不是科幻,而正成爲現實。

“我們是一家民營火箭公司,用自己研製的火箭把客戶的衛星送入太空。”北京星河動力航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百奇說,國家越來越重視民營經濟發展,政策環境不斷優化,爲企業發展創造了廣闊空間,民營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大,未來一定能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企業,既是市場經濟的主體,也是創新活動的主體。

從科技發展史看,對世界發展有重大影響的科技創新,很多都來自企業。從我國發展實踐看,亦是如此。而越來越多的企業在創新賽道上奔跑,展現出強大創造力,離不開日益濃厚的創新氛圍。

專家認爲,要堅持培育創新文化,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技術、人才、資金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形成一批覈心技術能力突出的創新型領軍企業,培育出若干掌握“專精特新”技術的隱形冠軍企業,發展出大量活躍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羣體。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科技革命與大國博弈相互交織,高技術領域成爲國際競爭最前沿和主戰場,深刻重塑全球秩序和發展格局。雖然我國科技事業發展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原始創新能力還相對薄弱,必須進一步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我們將緊扣培育發展新動能深化改革。”國家發展改革委體制改革綜合司司長王任飛表示,要優化新業態新領域市場準入環境,加快制定一批放寬市場準入特別措施,出臺培育和開放新場景的政策舉措,推動一批具有示範性、引領性、帶動性的高價值應用場景,以場景創新帶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

讓創新文化氛圍更濃

“若前方無路,我便踏出一條路!”

捕妖隊在巨樹上列陣,一幀畫面裝兩億多個人物;鏡頭在敦煌壁畫、青綠山水間無縫切換……取材自中國神話的影片《哪吒之魔童鬧海》以154.46億元的票房成績獲得上半年票房冠軍,其視覺效果令人歎爲觀止。市場“神話”的背後,是中國動畫技術在傳承中創新、在探索中進步、在發展中崛起。

同樣靠技術創新突破,中國製造快速邁向中國智造、中國創造。

嫦娥六號首次月背採樣,中國空間站探索宇宙“寶藏”,夢想號探秘大洋……如今,一個個國之重器驚豔亮相,標記着創新進取的堅實足跡,展現着中國人逐夢星辰大海的豪情壯志。

平均年齡39歲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江俊團隊,研製出“機器化學家”;平均年齡40歲的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範峰滔團隊,突破光解水催化劑電荷分離方面的難題,爲加速綠色清潔能源應用創造了可能……

他們的脫穎而出,離不開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持續深化,通過開展“穩定支持基礎研究領域青年團隊計劃”試點,爲青年人解除後顧之憂;實行特聘研究崗位制度、改革科研評價體制,讓優秀科研人員不再“爲指標而科研”“爲績效而科研”……

這些就夠了嗎?不!中國科學院還在加碼——到2035年,將建成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自主培養能力和體系。

這不是偶然,而是創新的必然。當“揭榜掛帥”成爲科技界熱詞,“掛帥”成爲對科研人員的新褒揚。不論資歷、不設門檻,研究真問題,真研究問題。

聚焦“某多路並行光收發模塊”項目,中國電科34所揭榜團隊突破光、電芯片等微系統級的集成封裝設計技術及工藝,採用協同“揭榜”、同步推進的形式,將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有效融合在一起。“‘揭榜掛帥’機制爲加速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激發創新活力提供了利器。”該項目負責人趙灝表示。

如今,越來越多科研院所積蓄的高水平研究成果“開閘放水”,科技成果使用權、處置權和收益分配權加快下放給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轉化欣欣向榮,創新氛圍蒸蒸日上。

人才成長和發展,最是離不開創新文化土壤的滋養。“作爲一名科學教育和科學普及工作者,我這些年最明顯、最突出的感受,就是在講科學內容時,舉的最前沿、最先進的例子越來越多是我們國家自己的科技創新成果。”北京交通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陳徵說,“我要繼續甘爲人梯,在孩子們心中種下科學的種子,爲營造創新文化氛圍壘好一磚一瓦。”(本報記者 劉坤 崔興毅)

(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