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諾貝爾獎會直接頒給AI? 中研院長廖俊智:量子電腦與核融合是關鍵
臺北榮總大師講堂今邀請中研院長廖俊智(右四)主講「未來社會:科技與演變」。廖俊智說,未來AI的發展仍有二大限制,包括資料運算及能源的取得,因此,量子電腦、量子運算、核融合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記者沈能元/攝影
近年來,人工智慧(AI)發展快速,但要如何掌握未來的發展契機,臺北榮總大師講堂今邀請中研院長廖俊智主講「未來社會:科技與演變」。廖俊智說,未來AI幫忙解決人類的問題、發明新事物,相信在都不遠的將來,一旦實現的時候,「他不會太訝異」。但未來AI的發展仍有二大限制,包括資料運算及能源的取得,因此,量子電腦、量子運算、核融合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廖俊智說,以往到醫院談論的可能都是生老病死,今天則希望大家能放眼未來,可是,預測是困難的,特別是對未來的預測更是困難,但即便無法精準預測,也應該洞燭先機、開啓未來。
近年來,AI發展快速,2022年ChatGPT橫空出世,其大型語言模型解決了所有人夢想所達不到的事情。廖俊智說,ChatGPT可以改寫文章、擷取重點、回答問題、撰寫報告等,還學會人類如何說話、如何分析問題。他形容,2023年時的AI像個10歲的小天才,但隔了不到一年已經15歲的資優生,再過6個月已經像博士生了,甚至可以拿到奧林匹亞數學競賽的銀牌獎。
一般認爲,現在AI已比一般的博士生,更比數學系的博士生都還要厲害,甚至全世界幾個著名數學家都已經開始用AI來幫忙解決數學問題,2024年10月諾貝爾獎頒給四位做AI的的研究人員。廖俊智指出,預想在未來某一年諾貝爾獎會直接頒給AI,不用人了。
但未來AI發展仍有二大限制爲資料運算及能源取得。廖俊智說,現在AI公司爲了取得能源要蓋電廠、做電力中心,未來恐只能靠核融合解決能源問題;除此之外,算力也是很大的問題,現在全世界的算力幾乎90%以上都靠NVIDIA(輝達)的GPU支撐,而NVIDIA90%都靠臺積電的算力,臺積電的算力所需的電力是臺灣所發,所以臺灣有「矽盾」的稱號,因爲臺灣能源了掌握全世界的發展。
廖俊智認爲,爲了要使AI順利進展,未來量子電腦、量子運算、核融合將是未來的發展趨勢,特別是人們在十年多以前,就開始大量投資量子運算。
廖俊智指出,人類從農業社會搶奪土地、糧食等資源,進入工業革命後,開始搶奪鐵、機械、石油等資源,如今進入資訊社會,大家搶奪資料、訊息及人工智慧(AI),但每一個階段隨着發展,並會進入高原期,再進入衰退。如早年的塑膠產業興盛,現在卻進入減塑時代,或是早年以馬車當做是重要的交通工具,直到蒸汽機、汽車問世等,取代了馬車,此屬於「破壞式創新」。
另,知名底片及相機公司「柯達」因發明出底片、箱型式照相機,讓其於1950至1990年成爲全世界最知名的公司。廖俊智說,他1987年到柯達服務時,那時底片是隨便員工拿,不需要付錢.但榮景不長,他1991年離開,柯達於2004年被美國道瓊工業指數除名、今年也傳出可能破產須停止營運。柯達破產原因就是過去的技術到達飽和,進而被數位相機、智慧型手機等取代。
廖俊智說,如今電腦、互聯網、數位相機、智慧型手機、社交媒體已改變人類過去50年的生活,近二、三年AI更是完全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未來的發展又是什麼?這是大家所關心的議題。面對未來必須「基於理」、「駕乎勢」、「順人性」、「求證據」、「濾雜訊」、「重研究」。
廖俊智解釋,「基於理」是以演化論、相對論等真理、「駕乎勢」則是看到「未竟之需」,如過去大家希望結合相機、手機、音響、錄影機、電視等在同一裝置上,那時大家都說這是瘋狂的想法,但如今這樣的裝置(手機)已是人手一機,可以邊走路邊看電視,如今爲高齡化、少子化、氣候變遷等議題,大家應要順着圖生存、顧健康、重娛樂等人性需求方面着手。
廖俊智說,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分爲隨機及多元的突變,再透過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環境篩選,讓適合者繼續往下進行,目前則由自然的演變進入到人工的演變,透過不同的程式設計、強化學習等機制,讓速度愈來愈快,如此的演化可以用於醫療藥品、治療方式的創新,加速醫療的演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