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寧被AI背刺,諾貝爾獎發給了AI,最年輕的AI諾貝爾得主僅39歲
一、
今年的諾貝爾生物獎公佈之後顏寧姐姐估計非常開心。
有的人會說諾貝爾獎把物理和化學都發給了AI。那不是顏寧姐姐的天塌了嗎?那說明她跟她老師施一公的路徑現在已經被拋棄了。
可是你要知道顏寧姐姐她提前回來並且成爲了院士啊。你說她爲什麼不開心?
你看像顏寧姐姐這種人就適合進大A。人家真的是危險總是慢她一步。她總能在最適當的時機選擇最正確的路線,做最正確的事。
所以她的收穫也是非常豐厚的。
在這個方面知乎還是非常有遠見,之前就有人爆料說顏寧姐姐在普林斯頓大學並沒有什麼成果,只有一個,如果一個RO1,招生差點都有困難,她其實在普林斯頓大學發展得並不好,肯定沒有在清華大學裡面舒服。
當時顏寧姐姐回來,知乎上很早就有人說那是因爲國外科學家成功使用了AI來解析蛋白質的結構,並且一次就能解析上億個結構,ai的產出遙遙領先於人工解析,並且成果很不錯,國外已經不需要顏寧姐姐的工作了。
當時說這話的人有一半是支持他,當然還有很多人反對他,覺得這是他在嫉妒顏寧姐姐,尤其是顏寧回來之後沒多久就成爲了科學院的院士,現在看來~其實也能理解爲什麼每年深圳大學大幾十億的經費,最後連個雙一流都混不上。
沒想到在姜萍隱身的十月份,諾貝爾獎又來了波大的,發給了化學和物理方面的ai。
據說物理方面的AI國內還有一些團隊在做。
說實話,不知道我哪年才能修煉出顏寧姐姐那種境界,讓危險始終永遠慢我一步。說真的,仔細看顏寧姐姐這些年的行動簡直就像卡着點辦事一樣,但凡晚了一些時間,風評就要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最終給她科學院院士這個頭銜,現在看來就有些奇妙了。
因爲按照顏寧姐姐在國外的工作,她並沒有跟她離開之前有什麼更突出的成就,最多也是在延續她離開之前的工作。
既然她去年能當院士,那麼說明實際上她五年之前就能當院士了,那爲什麼五年之前她又沒有當院士呢?
感覺唯有草臺班子論能解釋了。
我估計消停了一段時間的院士評選制度,估計在未來又會被人們拿出來討論。
二、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32歲博士畢業,七年後得諾獎,今年39歲!
而且他還是邊讀博,邊帶娃,就發了一篇論文就博士畢業。
他的成功案例出來,估計又要引發一波反思潮。
之前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回答,說是如果想要在國內做科研的話,最好需要:
先高考進入985大學,刷績點,爭取保研,在大致能確定保研的情況下,儘早,最遲在大三下學期,就去本學院學術成果最多的大牛或者最有希望的學術新星的實驗室做實驗刷臉熟。
然後能外保的話,就去該大牛/學術新星的老師/更有成就的師兄師姐那裡;
不能內保的話,就去該大牛/學術新星課題組,然後要申請直博,要在27歲之前博士畢業,XX歲之前拿本子,XX歲之前拿青千......中間但凡走錯一步,你基本就和科研關係不大了。
在國內想要進入高校做科研的話,難度還是非常高的,尤其是想要一個比較好的平臺的,其實這些年國外的高校也不好進,咱們也有很多優秀的同學出去留學之後想要留在當地,一般都是需要做出很優秀的成果或者是真的很牛的導師纔有機會。
不然大部分人最後還是要進入到企業或者是回來。
其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這位得了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他的方向選的很好,這位科學家他之前是做凝聚態物理的,他發現這一行屬實沒有前途於是果斷轉行。
這就是戰略上的成功能夠事半功倍。
之前就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有一位學生有機會保研到某985大學去讀研,方向正是凝聚態物理,他的父母也是大學教授,他的父母甚至讓他放棄保研到那所985大學,最後降檔次,趁着保研通道關閉的前夕,降檔去了一所211大學。
其實國內也有很多明眼人知道這個方向沒什麼前途,但是很多沒有得到足夠指導的學生還看不清楚,今年也聽說過有些學生還在往這個方向擠。
不知道他們一入學就看到今年的諾貝爾獎的情況不知道該作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