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得諾貝爾獎 廖俊智:核融合是關鍵

中研院長廖俊智(中)23日受邀至北榮,以「未來社會:科技與演化」爲題進行演講。(林周義攝)

新核能技術近年備受關注,德國前官員23日指出,德國設定2045年達成淨零的目標,沒有核電依然是挑戰;環境部長彭啓明表示,全世界對於新核能仍在討論中,是可以期待的,臺灣也不排斥。核能專家葉宗洸則認爲,臺灣的電力只能自發自用,比德國更需要無碳的核電,才能擺脫對火力發電的依賴,達成2050淨零目標。

德國排放交易管理局前局長、我國環境部顧問JÜrgen Landgrebe表示,德國2005年開始,就將總量管制排放交易(ETS)制度驅動產業減碳,同時也期盼2045年達到淨零,若要達成,須使煤炭逐漸退場,如今德國已經沒有核電,淨零目標依然是個挑戰。

他認爲,要達成淨零,必須要找到最有效率、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ETS正是非常好的工具,但不是萬靈丹,需要搭配政策支持再生能源及綠氫,並促使產業轉型,例如水泥、鋼鐵等產業減少使用化石燃料。

清大特聘教授葉宗洸分析指出,德國非核卻仍持續使用煤電及天然氣發電,並持續向70%電力來自核能的法國購電,但長期來看,德國不可能透過購電達成淨零,挑戰確實非常大。他表示,臺灣綠電發展落後,要如何達到2030年30%綠電的目標,尤其大部分電力仰賴火力發電,臺灣比德國更需要無碳的核電,以減少對排碳電力的依賴。

此外,中研院長廖俊智23日受邀至北榮演講,他談到AI(人工智慧)發展,也提到對新能源看法;廖俊智指出,2023年的AI像10歲小孩,到了2024年已發展成26歲博士生,可預想未來某天,諾貝爾獎可能直接頒給AI。

但AI仍有一些限制,他指出,全世界的算力幾乎9成以上都靠NVIDIA(輝達)的GPU在支撐,NVIDIA的9成靠臺積電的算力,而臺積電的工廠不知道多少是靠臺灣的電。所以臺灣的能源掌握全世界的發展,要突破這個限制,量子運算、核融合是未來需要全力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