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獎未來可能頒給AI?中研院長廖俊智:這天不會太遠

中研院長廖俊智(中)今受邀至北榮,以「未來社會:科技與演化」爲題進行演講。左3爲北榮院長陳威明。(林周義攝)

中研院長廖俊智今受邀出席北榮大師講堂,以「未來社會:科技與演化」爲題進行演講。2023年的的AI像10歲小孩,教什麼學什麼,但到了2024年,已發展成26歲博士生,可以預想來的某一天,諾貝爾獎可能會直接頒給AI,這件事情不會太遠。AI的成功是基於演化理論,但限制在資料、能源和算力,未來恐怕只能靠核融合來解決能源限制。

廖俊智表示,幾千年前的農業社會,大家在乎糧食生產,無數次的戰爭都是爲了爭奪土地、糧食和資源。約200年前左右,進入工業社會,大家爭奪的是鐵、機械,結果是換來第一次世界大戰,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則來自爭奪石油。

在二戰之後,我們變進入了資訊社會。廖俊智說,資料、訊息、智能成爲主要的爭奪對象,會發生什麼樣的戰爭?會怎麼樣結束?大家拭目以待。未來的社會資訊會很重要,除此之外,由於資訊的轉換,我們需要很多的能源、物質,最後甚至氣候變遷影響之下,糧食也會再度成爲全世界發展的瓶頸。

Niels Bohr曾指出,預測是困難的,特別是對未來的預測。廖俊智說,未竟之需、未現之需,都會成爲未來的大趨勢。過去沒人預測到AI會成功,AI從1960年代開始發展,當時每10年都在說AI會做到什麼樣的進步,但沒人相信。

1997年,IBM的DeepBlue擊敗俄籍西洋棋冠軍卡斯巴羅夫,當時大家覺得「Who cares?沒有人要下西洋棋」,只搭配2016年AlphaGo打敗了世界棋王,震驚了全世界,在那之後,AlphaZero從零開始自我學習棋弈規則,包括西洋棋、日本將棋和圍棋,每個項目中都擊敗了世界冠軍。

2022年,在大家驚魂未定時,ChatGPT橫空出世,用大型語言模型,解決了幾乎所有人類所夢想、以前不能達到的事,從幾十萬、幾百萬個參數,一直到幾十億,甚至幾百億個參數,突然間「小蜜蜂」變成「大怪獸」,它不但學會人類怎麼講話,還學會分析問題、思考,不是文字接龍遊戲而已,它可以改寫文章、摘錄重點、回答問題、撰寫講稿說、設計電腦程式。

廖俊智說,2023年9月時,AI像10歲的天才小孩,教什麼學什麼;2024年3月,AI像15歲的資優生,教什麼通什麼;2024年9月的AI,則像26歲博士生,教什麼想什麼;2024年10月,諾貝爾獎頒給4位做AI的研究人員,可以預想在未來某一年,諾貝爾獎會直接頒給AI,這件事情不會太遠。

AI爲什麼成功?廖俊智表示,這是基於演化論。拉馬克曾提出生物演化的「用進廢退」說,後被達爾文推翻。在達爾文1859年出版的書中,他提及突變是隨機且多元的,可能今天變這裡,明天變那裡,經過環境的篩選,適者生存,而AI能達到人工演化的目的,換句話說,這是人類在做上帝做的事情。

對於AI會以指數型成長多久?廖俊智說,AI有一些限制,第1是資料的限制。現在AI是把全世界可以拿的資料全部放進去,人類必須創造新的知識,才能擺脫既有的框架;接下來則是能源的限制,現在AI的公司自己要做電力中心、自己蓋電廠,未來恐怕只能靠核融合來解決能源的限制。

此外,算力也是大問題,全世界的算力,幾乎9成以上都靠NVIDIA的GPU在支撐,NVIDIA的9成靠臺積電的算力,而臺積電的工廠不知道多少,是靠臺灣出來的電。所以纔會說,臺灣的能源掌握全世界的發展。要突破這個限制,量子運算是未來大家會全力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