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曾多次來臺 現任中研院顧問

▲今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之一的馬汀尼斯教授,現爲中研院量子電腦團隊顧問。(圖/中研院提供)

記者許敏溶/臺北報導

2025年諾貝爾物理獎在今(7日)傍晚揭曉。國內學者表示,三位得主都在美國大學任教,曾是師生關係,研究成果已應用在醫療檢測的核磁共振儀器,以及三C產品記憶體,更奠定超導量子電腦的發展基礎。其中馬汀尼斯曾領導Google團隊,締建全球首次「量子霸權」,現爲中研院量子電腦團隊顧問,與中研院互動密切,中研院盛讚馬汀尼斯擁有創意與創造力,得獎實至名歸。

根據諾貝爾獎官網資料,今年3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都是在美國大學任教的學者,包括來自英國的克拉克(John Clarke),來自美國的馬汀尼斯(John M. Martinis)、來自美國的米歇爾·H·德沃雷(Michel H. Devoret),三人因爲「發現電路中的宏觀量子穿隧和能量量子化」獲此殊榮。

臺灣科技媒體中心今天舉辦線上記者會,邀請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副院長周美吟、物理所特聘研究員陳啓東,以及陽明交大電子物理系教授仲崇厚、電子研究所教授 李佩雯等5人,說明今年3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貢獻。

身兼中研院量子電腦專題中心執行長陳啓東首先指出,這是三人在40年前的發現,當時克拉克是教授,德沃雷是博士後研究員,馬汀尼斯則是研究生。三人的研究發現「電路中的宏觀量子穿隧和能量量子化」。而克拉克非常喜歡臺灣,曾來臺多次,也造訪過他的實驗室,馬丁尼斯現在是中研院量子電腦的顧問,彼此之間互動密切。

▲2025年諾貝爾物理獎在今天傍晚揭曉,由3名美國學者共獲殊榮。(圖/翻攝NobelPrize)

李佩雯進一步說明,三人的研究成果,爲後來相關發展奠定基礎,研究成果已應用在醫療檢測的核磁共振儀器,以及三C產品記憶體,更奠定發展超導量子電腦的基礎,得獎實至名歸。

中研院院長廖俊智則提到,馬汀尼斯現爲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物理學系教授,也是國際知名量子物理學家。2019年領導Google的量子實驗室,締建所謂的「量子霸權」,爲量子計算立下關鍵里程碑。後來在他邀約與拜訪後,成爲中研院量子電腦研發團隊的顧問,今年6月更發表量子電腦晶片製程科學研發成果,得獎是實至名歸。

廖俊智進一步指出,馬汀尼斯是非常直爽的人,也非常理性,有時講話比較直接,有問題就直說,有時別人聽完會不舒服,但馬丁尼斯事後會補償,這也是帶領團隊的方法。副院長周美吟補充說明,馬汀尼斯是出色的國際實驗物理學家,掌握實驗細節,且有創意與創造力,推動很多的量子電腦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