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同獲諾貝爾物理獎 中研院長:引領檯灣量子電腦計劃
2025諾貝爾物理獎三位得主。資料來源/諾貝爾獎基金會
2025諾貝爾物理獎7日公佈,三位得獎學者John Clarke, Michel H. Devoret, John M. Martinis。其中約翰·克拉克John Clarke和約翰·馬丁內斯John M. Martinis是師生關係,Michel Devoret則是在巴黎獲得博士學位後,以博士後身份加入約翰·克拉在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研究團隊,一起專注於利用超導體應用的實驗。
諾貝爾獎基金會表示,該研究團隊透過一系列實驗證明,量子世界的奇異特性可以在一個大到可以握在手中的系統中具體化。他們的超導電子系統可以從一種狀態穿隧到另一種狀態,就像直接穿過一面牆一樣。他們還證明,該系統吸收和釋放特定大小的能量,正如量子力學所預測的那樣。「他們成功地改進並測量了電路的所有特性」,從而能夠對其進行更深入的瞭解。
得主之一馬丁內斯(John Martinis)自2021年起即擔任中央研究院量子電腦計劃的國際顧問。中央研究院院長廖俊智7日晚間表示,馬蒂尼斯每個星期兩次與中研院量子電腦計劃團隊進行線上會議,是非常出色的物理實驗學家,很有創意、創造力,從各種理論到實際非常詳細的操作,他都有很精闢的見解、有獨到的想法,爲臺灣量子電腦製程的規劃和實驗作出最大貢獻。
廖俊智形容,馬丁內斯是非常直爽的人,有話直說,但也非常理性,會和他討論帶領團隊的最好方法。中研院 一直以來和他保持聯絡,廖俊智個人也保持與他聯絡,幾乎每一次到加州都會跟他吃個飯
另一位得獎者英國學者克拉克(John Clarke),是馬丁內斯的老師,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也是量子電腦計劃主持人陳啓東表示,他也非常喜歡臺灣,來過臺灣好多次,經常參與中研院的研討會,也參觀中研院量子電腦實驗室來參觀。由於克拉克年紀比較大,後來都是馬丁內斯在參與討論。
廖俊智強調,三位學者的實驗奠定超導量子電腦的基礎,沒有他們的投入研究,不會有現在的量子電腦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