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諾貝爾物理獎揭曉 電路量子力學先驅3人共享殊榮
2025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7日揭曉,由3名量子物理學者克拉克(左起)、德沃雷、馬蒂尼斯共享殊榮。(美聯社)
(18:17更新--獲獎研究、三人簡介)2025諾貝爾物理獎於中歐時間7日上午11時45分(臺灣時間下午5時45分)揭曉,由英國學者克拉克(John Clarke)、法裔美籍學者德沃雷(Michel Devoret)、美國學者馬蒂尼斯(John Martinis)共享殊榮,以表彰他們在「發現電路中宏觀量子力學穿隧效應與能量量子化」方面的重大貢獻,催生新一代的半導體工業、穿隧二極體、場電子發射的發展,爲量子電腦、量子通訊、量子感測器、量子加密技術提供應用基礎。獎金1100萬瑞典克朗由3人均分。
諾貝爾官網說明,3人在超導量子電路(superconducting quantum circuits)利用量子穿隧與量子疊加現象,實現可操控、可放大的量子效應,使其進入實際技術應用領域。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主席表示,這項研究展現了百年量子理論與實用價值,奠定量子電腦、量子加密技術與高精度感測等新世代技術基礎。量子技術如今已無所不在,電腦微晶片裡的電晶體就是最好的例子。
長久以來物理學界一直關注,量子力學效應能否在肉眼可見、可手持的系統中出現?本屆3名得主於1984至1985年間,以超導材料製作電路,透過稱爲「約瑟夫森接面」(Josephson junction)的結構,成功觀測到「量子穿隧」與「能量量子化」現象,證明量子效應能在宏觀尺度下具體呈現。
在3名得主的獲獎實驗中,超導電子以無電阻狀態流動,形成如單一粒子般的整體系統。當電流通過電路時,這個系統原本被困於「零電壓」狀態,卻能透過量子穿隧(tunneling)越過能障,顯示其量子特性。研究人員也觀察到該系統僅能吸收或釋放特定能量,符合量子力學預測。
馬蒂尼斯(John Martinis)生於1958年,現任教於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馬蒂尼斯2023年4月曾受中研院邀請來臺灣針對「量子電腦與量子霸權」的題目發表演講,解釋量子電腦及量子霸權的基本概念、如何運用超導電路構建量子電腦,同時觸及未來人類生活中量子計算的運用。馬蒂尼斯在量子領域締造傑出研究成果,協助Google建立量子實驗室,建構「量子霸權」。
克拉克(John Clarke)1942年生於英國劍橋,現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德沃雷(Michel Devoret)1953年生於法國巴黎,現於任職於耶魯大學及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
去年物理獎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家霍普菲爾德(John J. Hopfield)與生於英國的「AI教父」、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學家辛頓(Geoffrey E. Hinton)共享,兩人藉由人工神經網絡實現機器學習的基礎發現與發明,已應用於推進粒子物理學、材料科學、和天文物理學等不同物理主題的研究。
依照瑞典發明家兼慈善家諾貝爾(Alfred Nobel)1895年遺囑設置的物理獎,1901年第一屆頒給發現X光的德國學者倫琴(Wilhelm Röntgen)。1901年至今年共頒發119次,230人次獲獎,女性有5人;美國學者巴丁(John Bardeen)先後於1956年、1972年獲獎,創下1人獨得兩次物理獎的紀錄,也就是說,230人次之中有1人獲獎兩次。歷來最年輕的物理獎得主是1915年與父親威廉布拉格(William Henry Bragg)共享殊榮的勞倫斯布萊格(Lawrence Bragg),時年25歲;最年長的得主是美國學者亞希金(Arthur Ashkin),2018年獲獎時96歲。
去年物理獎由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科學家霍普菲爾德(John J. Hopfield)與生於英國的「AI教父」、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科學家辛頓(Geoffrey E. Hinton)共享。今年諾貝爾六大獎項已揭曉生醫、物理兩獎,明天(8日)至週五(10日)依序揭曉化學獎、文學獎、和平獎得主,13日公佈經濟獎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