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諾貝爾經濟學獎由3學者共享 研究創新驅動經濟成長獲殊榮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出爐。(畫面擷取自諾貝爾官網)
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美、以雙重國籍學者莫基爾(Joel Mokyr)、法國學者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加拿大學者郝伊特(Peter Howitt)等3學者共享,表彰他們研究創新驅動經濟成長領域的貢獻。
今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莫基爾、阿吉翁與郝伊特共同指出,創新是推動經濟持續進步的核心力量。他們的研究揭示,新技術不僅帶來生產力的提升,也形成長期成長的循環動能,正是這種不斷創新的過程,使人類社會得以從貧困走向繁榮,並持續開創未來發展的可能。
3人因「解釋創新驅動經濟成長」而獲殊榮,其中莫基爾的最大貢獻在於「確認透過技術進步實現持續成長的先決條件」,阿吉翁及郝伊特則提出「透過『創造性破壞』來實現成長的理論」。
諾貝爾獎新聞稿指出,「創新科技是長期經濟成長的關鍵動力」,在過去2個世紀中,全球經濟首次出現持續增長,讓無數人脫離貧困,也奠定了現代繁榮的基礎。然而在人類歷史中,經濟並不總是持續增長,尤其大部分時間裡經濟停滯纔是常態。
莫基爾從科學史的角度,解釋經濟持續成長成爲新常態的原因,工業革命以前往往缺乏這類解釋,使得新發明變得極爲困難。他重新解釋英國工業革命的基礎原因,認爲啓蒙時代、科學革命引發的「工業啓蒙」,改變了人們對知識應用的態度,技術創新不再是工匠的偶然發明,而是有理論基礎的綜合成果,他也強調社會對新思想、允許變革抱持開放態度的重要性。
莫基爾根據「知識經濟理論」編寫了相當多的經濟分析著作,包括《雅典娜的禮物:知識經濟的歷史起源》、《啓蒙經濟:1700-1850 年英國經濟史》、《英國工業革命:經濟視角》、《二十五個世紀的科技變革》等等。2020年由中國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增長的文化:現代經濟的起源》,是他著作中少數的中文譯本。
阿吉翁與郝伊特並列爲「熊彼特式內生成長理論」的主要奠基人,兩人致力於研究長期經濟成長的內在機制,並在1992年共同發表的論文中提出「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的數學模型,該模型主要解釋創新如何推動經濟發展。
當新的、更優質的產品進入市場時,舊產品的企業將逐漸被淘汰。這種創新過程具有創造性,因爲它帶來新的技術與價值,但同時也具有破壞性,因爲舊有技術與企業會因此失去競爭力,這個理論揭示了創新在經濟成長中的雙面性,既推動進步,也重塑市場格局。
莫基爾1946年出生於荷蘭萊頓,1974年在美國耶魯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美國西北大學教授。阿吉翁1956年出生於法國巴黎,1987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現任教於法國法蘭西學院(Collège de France)、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併兼任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教授。郝伊特1946年出生於加拿大,1973年在美國西北大學取得經濟學博士學位,目前爲美國布朗大學教授。
諾貝爾經濟學獎獎金共1100萬瑞典克朗,莫基爾將獲得一半獎金,阿吉翁與郝伊特平分另一半550萬瑞典克朗。
自1969年至202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共頒發56次,獲獎人數爲96位。這項獎項雖非諾貝爾本人原設,而是由瑞典央行(Sveriges Riksbank)設置,但長年被視爲經濟學界的最高榮譽。
最年輕得獎人爲1972年出生於法國的杜芙洛(Esther Duflo),她與同爲麻省理工學院(MIT)教授的印度裔經濟學家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共同獲頒經濟學獎,以表彰他們開創緩解全球貧困問題的實驗性方法,兩人不僅是研究夥伴,也是一對夫妻。杜芙洛獲獎時年僅46歲,成爲經濟學獎史上最年輕的獲獎人。
最年長的諾貝爾獎得主是俄羅斯莫斯科出生的美國人赫維茲(Leonid Hurwicz),1917年出生於俄羅,童年隨家人移居至父親的故鄉波蘭華沙。1938年自華沙大學法律系畢業後,因歐洲局勢動盪與希特勒崛起,他輾轉遷往多個國家,最終於1940年抵達美國芝加哥。
赫維茲後來定居明尼蘇達州,在明尼蘇達大學任教。他於1960年代開始發展「機制設計理論」(mechanism design theory),這項理論成爲現代經濟學的重要基石,爲他贏得諾貝爾經濟學獎。2007年頒獎時,他已高齡90歲,次年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