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經濟學獎 3學者共享

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爲莫基爾(左起)、阿吉翁、郝伊特,表彰他們「闡明創新如何推動經濟成長」。(路透)

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13日揭曉,頒給3位闡明「創新驅動的經濟成長機制」的學者。美國經濟史學家莫基爾(Joel Mokyr)獨得一半獎金,以表彰他「解釋以技術進步實現持續成長的先決條件」;另一半由法國經濟學家阿吉翁(Philippe Aghion)與加拿大學者郝伊特(Peter Howitt)共享,以表彰他們提出「用創造性破壞達成持續成長的理論」。3人以不同觀點揭示技術進步如何推動長期繁榮,並說明開放社會如何推動創新。

美國西北大學教授莫基爾1946年生於荷蘭,他以經濟史研究解釋人類歷史上從偶發停滯走向持續成長的轉折。他指出,長期以來人類經濟偶有創新,但直到工業革命後,社會才逐漸形成持續創新的過程。莫基爾強調「有用知識」的累積是持續成長的關鍵,知識包括對自然規律的陳述性理解,以及具體操作的規範性知識,兩者相互作用,使創新不再依賴偶來的靈感,而是建立在理性分析之上。

莫基爾認爲,持續成長的另一條件是社會對變革的開放態度。啓蒙運動後的歐洲逐步建立開放制度,透過政治與法律調和利益衝突,從而減少對技術變革的抗拒。

阿吉翁1956年生於巴黎,現任法蘭西學院與倫敦政經學院教授;郝伊特1946年生於加拿大,任教於美國布朗大學。兩人1990年代起合作研究,1992年提出「創造性破壞」(creative destruction)的模型,成爲現代理論的基礎。企業爲追求利潤而投入研發,當新技術或產品問世時,舊企業將被取代。這種創新既具有創造性,也具破壞性,但在淘汰舊技術的同時,整體經濟卻因效率提升而持續擴張。

阿吉翁與郝伊特的理論不僅關注技術更迭,也發現私部門的創新動機與社會最適規模之間存在落差。從社會角度看,舊創新的價值不會完全消失,因爲新技術往往建立在舊知識之上,這意味着市場中的研發誘因可能偏低,因此社會有理由透過補貼促進創新。

從蒸汽機到半導體,創新始終伴隨風險與破壞,但也不斷推動人類邁向新繁榮。莫基爾的研究指出AI或可強化知識累積的速度,而阿吉翁與郝伊特的模型則提供評估創新政策與市場規範的工具。諾貝爾委員會表示,3人的研究證實持續成長並非理所當然,需要社會維護創新動力與知識流通的機制。當市場壟斷、學術自由受限或社會排斥新思想時,成長就可能因此熄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