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物理獎3學者促量子力學發展 馬蒂尼斯與中研院關係深厚

2025年諾貝爾物理獎今(7)日揭曉晚間揭曉,由美國籍加州大學教授馬蒂尼斯(John Martinis)、加州大學英國學者克拉克(John Clarke)、法國籍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德沃雷特(Michel Devoret)共享殊榮。(資料來源/諾貝爾獎基金會)

2025年諾貝爾物理獎今(7)日揭曉晚間揭曉,由美國籍加州大學教授馬蒂尼斯(John Martinis)、加州大學英國學者克拉克(John Clarke)、法國籍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德沃雷特(Michel Devoret)共享殊榮,3人,其中馬蒂尼斯更與臺灣關係深厚,每週與中研院團隊進行2次線上會議,因此本次獲獎,中研院團隊也感到相當開心。

諾貝爾獎7日公佈本屆物理獎得主,而後續臺灣科技媒體中心(SMC)也邀請中央研究院長廖俊智、副院長周美吟、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物理系教授仲崇厚等學者,針對獲獎內容進行分析,而本次得主之一的馬蒂尼斯與臺灣關係深厚,自2021年起擔任中研院量子電腦計劃的國際顧問,廖俊智表示,馬蒂尼斯乎每週與中研院團隊進行2次線上會議,甚至也曾共同發表學術論文,而其本人私底下爲「直率又理性」的學者。

仲崇厚指出,量子穿隧效應跟量子力學的根本假設與「粒子與波動二元性」有關,由於在量子力學中物質同時具有粒子性和波動性,成對的超導電子透過波動的方式,有一定的機率穿過那個古典力學中無法穿透的牆壁(位能障礙),然而在實驗中,該系統正是透過量子穿隧效應設法逃脫零電壓狀態,從而展現了它的量子特性。系統狀態的改變是透過電壓的出現來量測的。

陽明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教授李佩雯指出,超導量子穿隧原理最有代表性的應用之一是在醫療上的檢測,例如說核磁共振中的超導干涉儀,美國IBM更是在40年前就啓動超導量子電腦的研究,超導量子電腦是發展最早也是目前相對成熟的量子電腦技術。

李佩雯補充,現今常用的半導體記憶體也是運用量子穿隧原理,直接儲存電荷,對於目前的經典電腦以及3C電子產品與行動裝置發展有很大的幫助。

廖俊智表示,中研院與馬蒂尼斯合作的密切程度是每週兩次線上討論量子電腦計劃,而他時常在理論與實務上提出精闢的見解。這樣的合作,讓中研院更能積極開發量子電腦的製程,雙方想法與目標一致。廖俊智解釋,臺灣主要發展嶄新的量子位元製程,而且所有工作都在臺灣完成。中研院在2023年邀請馬蒂尼斯擔任「中央研究院講座」的主講人,也共同發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