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應用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研究 領先全球開發抽血檢測失智症
John Clarke講座教授的演講具大師風範,研究生與其交流也如沐春風。(圖/臺師大)
克拉克(John Clarke)、德沃雷(Michel H. Devoret)及馬丁尼斯(John M. Martinis)爲今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3名學者的貢獻爲,在電路發現宏觀量子力學穿隧效應及能量量子化。而其中克拉克曾獲邀擔任臺師大講座教授,臺師大團隊以克拉克開發的量子感測與電子技術,領先全球開發出抽血檢測失智症技術,併成功導入臨牀市場。
克拉克有「King of SQUID」之稱,爲「超導量子干涉元件」(SQUID)領域的重要奠基者。SQUID爲目前全球最靈敏的磁性感測器,廣泛應用於核磁共振、腦磁圖及心磁圖等高端醫學影像。
自2012年至2017年,克拉克受臺師大光電所之邀,擔任講座教授,並與光電所洪姮娥、謝振杰、廖書賢等教授展開深度合作,共同推動量子感測跨足生醫應用。
臺師大表示,光電所團隊以低溫及高溫SQUID系統技術爲基礎,成功開發「免疫磁減量檢測技術」(IMR),可利用磁性奈米粒子快速、準確檢測生物分子,實現失智症的抽血早期篩檢。這項技術已獲我國食藥署認證,並被嬌生旗下楊森藥廠採用於新藥研發,目前正通過美國食藥署審覈。
臺師大也提到,克拉克也協助臺師大推動腦磁圖、心磁圖臨牀研究,促進大腦科學中心與多學科合作,顯著提升臺師大在國際腦科學領域的能見度。近年臺師大更與德國於利希研究中心簽署合作備忘錄,與歐洲頂尖量子研究機構接軌。
臺師大指出,克拉克榮獲諾貝爾獎,不僅肯定他對量子科技的開創貢獻,也見證光電所將尖端量子技術落地應用於生醫檢測的創新能量,爲人類健康與科學發展開啓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