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約車平臺規則如何優化?請司機乘客提意見

不久前,一場關於網約車“乘客嘔吐洗車費”和“跨城返程費”的討論會在廣東中山舉行。在這場名爲“司機體驗監督員評審會”的開放日活動裡,司乘雙方代表、專家學者與平臺管理者同席而坐,圍繞兩大行業痛點展開交鋒。

一位參會者形容,會議現場氣氛坦誠、熱烈。司機代表、行業專家、平臺方爭相發言,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企業收集用戶意見本是常見之舉,比如幾乎每個人都遇到過的“用戶調研”。只不過,這些調研多以“問卷收集”“產品反饋”等單向、被動、碎片化的形式爲主。用戶是信息的“提供者”,而非規則的“共創者”。

這次滴滴的開放日活動,將原本侷限於公司會議室的決策過程,向司機、乘客等核心利益相關方敞開。這並非簡單的“意見徵集”,而是通過平等的多方共商機制,讓一線實踐者成爲規則制定的直接參與者和貢獻者。

評審會上,關於“洗車費”問題,司機代表吐槽常遇醉酒乘客嘔吐,然後因洗車費引發爭執,甚至鬧到報警。一位參會的司機代表提出“平臺設立定損部門協調賠償”的具體操作建議,既能避免司乘自行協商引起的分歧,又能降低乘客對司機可能隨意定價的擔憂;而針對跨城訂單中,司機擔心返程空載和乘客質疑“返程費”透明度的矛盾,現場則有司機貢獻了“跨城訂單階梯式收費+設置司乘雙向選擇開關”的完整思路。

這些源於百萬公里駕駛經驗的“草根智慧”,有很大可能成爲規則制定的重要參考——去年成都的開放日司機協商懇談會活動上,滴滴收到了100多個問題反饋,目前已經有超過30多項被優化改進,比如給司機開通多個提現通道,讓司機可以隨時提現;試點上線了“淡季無單賠”爲司機補充淡季收入;以專項行動持續打擊場站作弊問題等等。

早在2018年,滴滴便上線“公衆評議會”,通過案例、討論投票的形式,聽取各方意見建議,幫助平臺完善規則、優化產品和服務。像“網約車內是否屬於公共空間”等議題就曾吸引了數千萬網友的投票討論。

規則固然重要,但只有一線勞動者的建議被納入決策系統,平臺規則才真正具備“接地氣”的生命力。

尤其在當下,當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公司習慣用算法和模型解決問題時,面對面的溝通才更顯價值。

網約車車廂就像一個獨特的“移動微社會”——空間封閉、司乘關係陌生且短暫、涉及財物/人身安全等敏感話題。在此環境下,人與人的互動是即時的、難以預測的。

平臺算法在提升匹配效率、優化資源調度方面功不可沒,但其規則制定往往基於歷史數據和預設模型,難以實時、精準捕捉複雜多變的線下場景。例如,“洗車費”糾紛中乘客主觀惡意與否、嘔吐物實際損害程度;“跨城返程費”涉及的具體路線、時段、當地運力等,都是算法模型難以精確量化的“灰色地帶”。

更重要的是,評審會現場有司機代表袒露,很多時候在“洗車難”問題上,自己面對追責和賠償過程,常常容易陷入無助境地;而在“跨城訂單”中,司機在另一座城市空返時的經濟壓力和接單焦慮,以及乘客被收取附加費用時的公平感——這些都是算法無法捕捉的真實人性。

不管是“洗車費”,還是“返程費”,它們都不僅僅是經濟層面上的博弈,也關係着認知差異、人與人相互理解的難題。而在評審會上,司乘雙方有機會聽到彼此的苦衷,有助於緩解對立情緒。

事實上,這些問題很難找到讓各方都滿意的答案。根據滴滴平臺統計,對於線上和線下兩種協商模式,乘客和司機有着截然相反的認可度。評審會的價值也正在於此:把各方聚在一起,經過充分的溝通和理解,找到不一定完美,但最優的解決方案。

對公司而言,在這種平等的、給予充分尊重的對話中,瞭解到了司乘雙方的現實處境,才能避免規則走向冰冷、剛硬。只有真正關注到“人”,並把對“人”的關懷作爲規則制定的重要出發點之一,才能真正讓用戶感受到溫度。

比如,2025年滴滴專門推出“順心補貼”政策,主動給一些司機遇到的特殊場景做評估和調查(如乘客污損車輛,涉及洗車費等),覈實完之後由平臺兜底給予司機補償,據統計2025年平臺已兜底補貼超5000名司機。

滴滴開放日評審會落幕,但這場由司乘、專家學者、平臺共同參與的討論並未終止。一次活動顯然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值得期待的是,這種多方協商共治將會制度化、常態化。公衆可以持續追蹤一場社會治理的“規則共商”實驗,目睹如何在透明、平等的交鋒中,尋求最大公約數。

文/木風

來源:北京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