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被大數據殺熟,江蘇發佈2024年度消費者權益保護典型案例

新京報訊(記者左琳)近日,江蘇省法院、省司法廳、省消保委聯合發佈2024年度全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典型案例,以實際行動切實履行消費者權益保護職責,努力優化消費環境、提振消費信心、釋放消費潛力,共同構建良好消費環境。

據悉,2024年,江蘇省法院全年受理涉消費糾紛案件3.4萬餘件,較2023年下降約12%,部分地區消費糾紛調撤率有所提升,實質解紛取得良好成效;全省司法行政機關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各類人民調解組織共調解消費糾紛4.1萬餘件,充分展現了人民調解化解矛盾糾紛的基礎性作用;全省消保委、消協組織堅持發揮“先行和解激勵機制”作用,消費糾紛投訴量持續減少,全年受理消費維權投訴21萬餘件,同比下降10.77%。

發佈的九個案例包括車行改裝電動自行車但並沒告知顧客,車行涉嫌欺詐,經調解,最終車行賠償顧客2萬元;店鋪以大師刻繪名義吸引消費者購買紫砂壺,但經有關部門鑑定,該壺並非大師刻字,侵害了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經調解,店鋪願意退貨退款,並立即關閉電商直播,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後續整改工作;商家吸引大批消費者預付消費後閉店,法院判令經營者向28名原告退還預付款、利息並賠償等。

其中一起有關大數據殺熟的案例中,消費者朱女士在某電商平臺同一家商鋪先後兩次購買同一款牀上用品四件套,她發現,第二次購買的價格比第一次購買時高出20%,且商品頁面未提示任何價格差異原因,商家以系統定價、不同時期促銷活動不同等理由推脫,拒絕退還差價。

南通市通州區消費者協會工作人員接到投訴後,對商家開展調查。經覈實,商家利用算法根據用戶的購買歷史、瀏覽頻率等數據,對老用戶制定了較高的價格策略,存在“大數據殺熟”行爲,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中關於公平交易和消費者知情權的規定。經工作人員調解及普法,商家最終同意退還朱女士差價,同時承諾全面整改其價格算法,保證未來對所有用戶一視同仁,清晰明確地展示商品價格構成及波動原因,避免類似情況再次發生。

相關工作人員提示,爲避免大數據殺熟帶來的權益損害,消費者要保護好個人信息和隱私數據,使用相關應用前仔細閱讀隱私條款,關閉個性推薦、廣告推送等不必要的“按鈕”;主動打破算法依賴,通過跨平臺比價、清理設備數據等方式分散消費痕跡,預防精準定價陷阱;及時固定證據,在發現遭受大數據殺熟時,保存能夠展示不同賬戶價格差異的商品詳情、交易記錄、訂單詳情、支付憑證等圖文資料,證明存在“殺熟”行爲,以便後續維權。

編輯 甘浩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