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社評》迎接新全球化時代來臨
旺報社評
北京宣佈對稀土出口進行極爲嚴苛的管制,美國大感震驚,川普總統立即宣佈對中國進口商品加徵100%關稅,月底在韓國亞太經合會舉行的川習會,能否順利舉行頗有懸念。稀土事件看似中美貿易戰升級,但對全球化將產生極爲負面的影響,並加速中國與美國的脫鉤。
北京爭取規則制定權
參照北京最近與澳洲有關鐵礦石以人民幣計價的協議,及習近平視察新疆所呈現的戰略意圖,可以發現中國對全球化有全新的思路與方法,試圖從規則、金融及地緣等方面,提出以中國爲中心的全球化方略。
稀土已成爲現代高科技產業與軍事製造的「核心原料」,成爲全球科技供應鏈不可或缺的戰略資源。中國的稀土管制影響層面甚廣,對美國及其盟友的生產體系,特別是軍工產業的生產將造成極大的遏制作用,美國媒體以核彈級重擊來形容。
但仔細分析,北京此舉並非對全球化的抵制,而是對規則制定權的爭奪,一種「以戰止戰」的策略。中國強調管制合乎國際防擴散義務和區域安全,但事實上此舉帶有明顯的戰略主動意味,即透過掌握供應鏈核心資源,以經濟外交槓桿,影響西方國家的高科技與軍事發展路徑,改變其戰略選擇。
美國之外的西方國家諸如德國與日本備感壓力,決定採取「減少依賴、保持合作」的兩手策略,尋求西方陣營國家之間的合作,以降低對中國稀土的依賴,但緩不濟急,仍希望與中國保持對話與合作,以保障全球供應鏈穩定與市場規則的公平性,中方也保留合作的空間。
未來的全球化將呈現「資源權力」的特徵,中國藉由稀土管制,重塑全球技術產業鏈的競合關係,全球供應鏈不再完全依賴美國後冷戰經濟結構,而迎來多極、多面向的技術自主與安全競賽,全球生產網絡更加分散與政治化的新全球化。
中國推動以人民幣計價的鐵礦石交易,是作爲最大資源進口國,進行反向的「資源權力」操作。中國將在商品市場取得更大的定價權力,同時挑戰美元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中的壟斷地位。美元長期作爲全球貿易及儲備貨幣,涵蓋金融結算、投資流動及貿易定價,形成「美元霸權」的金融體系,賦予美國強大的國際影響力及經濟制裁能力。
人民幣打破美元壟斷
人民幣計價不僅是本國貨幣國際化的延伸,同時力圖打破美元壟斷,催生新金融全球化。隨着更多資源交易逐步採用人民幣結算,全球資金的流動將隨之改變,中國不但取得更多定價權,也將在金融體系中取得更大話語權,美國金融武器化的威力會受到制約。
新疆作爲中國「西部大開發」及「一帶一路」核心樞紐,是連接亞歐大陸橋的重要節點。中國投入3.4兆人民幣推動基礎設施及工業建設,象徵中國致力重構陸地經濟帶,將全球化重心從海洋貿易逐步轉向陸地絲路。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出口額超過總額之半,也意味地緣經濟軸心的變化。
中國推動跨大陸互聯互通及多模式運輸新機制,將改寫地緣經濟的物流格局。這種新格局會改變諸如能源供應、工業產能佈局、資源安全與戰略合作的空間位置,強化中國與歐亞大陸、中東及南亞國家的聯結。
中國極力推動新全球化,全球化將不再由西方主導,而轉向規則的多元競爭,中國透過關鍵資源、金融體系及地緣經濟三大槓桿,爭取在全球治理中的主導權。面對中國主導的新全球化格局,臺灣須善用自身優勢並建構多元戰略:打造多元供應鏈聯結全球市場,以減緩地緣政治的風險;推動金融體系創新,深度參與亞洲及跨境金融機制的多元化;並深化與一帶一路經濟圈的經貿互動,拓展經濟空間。
中國重新塑造全球化規則與結構,全球化將更復雜且戰略化。面對變局,臺灣須改變唯一依賴美國的路徑,提升經濟自主性與多邊合作能力,靈活應對新興挑戰,才能在新全球化過程中維持穩固的經濟地位與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