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中入北」脫不了後殖民意識

(圖/民進黨提供)

1990年代蘇聯東歐解體以後,面對全球地緣政治經濟情勢的鉅變,臺灣興起一股追求重新定位臺灣地緣戰略的熱潮。最早是由主張「大膽西進」的許信良擔任民進黨主席時,提出「東西橋樑、海陸介面」的戰略構想,可惜遇上李登輝的「戒急用忍」,使得「大膽西進」的主張破局。

雖然如此,但是李登輝在「戒急用忍」的政策之下,也依照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提出的「雁行理論」基礎,主張臺灣應該向南方擴展,尤其是東協地區。這一主張形成臺灣「南北縱橫」的戰略思考。亦即臺灣的地緣戰略發展應該以日本爲雁首,臺灣做雁身,帶動東南亞國家的發展。這也是李登輝執政時期會提出「南向政策」的基礎。蔡英文執政8年,也在此基礎上再提出「新南向政策」的戰略發展。

至此,臺灣地緣政治經濟戰略的發展,便出現「東西橋樑」和「南北縱橫」兩條戰略思路。在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執政時期,基本上脫離不了「南北縱橫」的路線,唯有馬英九執政那8年間,纔有一點「東西橋樑」的路線,或者更有許信良「大膽西進」的影子。

如今,賴清德在川普關稅之亂下,全球政經新的變局又出現時,他呼應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提出的「脫中入北」,以做爲臺灣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考。

「脫中入北」打破「東西橋樑」和「南北縱橫」的發展方向,依照吳介民的說法,臺灣應該利用每一次的地緣政治經濟變動來推動適合自身產業發展的方向;而臺灣科技製造實力可以在美國、日本、歐洲代表的核心國家構成的「全球北方」立足。

中國在毛澤東時期就已經出現「南方外交戰略」,即把全球劃分爲「三個世界」,「第一世界」是指美蘇兩強,「第二世界」是日本、西歐等「次等發展的資本主義國家」,「第三世界」則是指所有未發達的南方國家。毛澤東「三個世界觀」的主張,有他替中國找尋霸權定位的思考,但是臺灣從李登輝到蔡英文走向全球南方的構想,其實脫離不了後殖民主義的意識形態。既以雁行理論來說,東亞國家在雁行理論的經濟發展型態:以日本爲雁頭,其次爲亞洲四小龍,其後是中國與東南亞的亞洲四小虎。

亦即日本先發展某一產業,當技術成熟,生產要素也產生變化時,這些產品在日本的競爭力轉弱。接着亞洲四小龍自日本移轉技術或產業,就此開始發展此一產業;在此同時,日本產業結構升級到另一個新的層次。

同樣地,當亞洲四小龍在該一產業發展成熟後,這些產品的生產又轉移到相對更落後的中國等地發展;亞洲四小龍的產業結構也相應升級,呈現出有先後秩序的發展。

從雁行理論來看,所有東亞國家大致都受到日本的殖民或侵略,所以雁行理論脫離不了日本二戰前希望建構大東亞共榮圈的思考,所以雁行理論也把中國板塊納入發展的範圍。

但不管是李登輝的南向政策,或蔡英文的新南向政策,都屏除中國這個板塊,形成是以日本爲首的後殖民意識,所不同的是在蔡英文時期,因爲日本面臨30年的失落期,所以新南向就缺了日本這一塊,增加印度板塊。

現在賴清德接受「脫中入北」的戰略思考,重尋過時的理論基礎,希望把臺灣的資金大舉投入全球北方,但其實是以投入美國爲主要的構想。這符合賴清德親美、倚美、入美的想法,雖然不至於把臺灣變成美國的第51州,但是在大陸與美國兩大板塊激烈爭鋒之際,完全倚美就像李登輝親日一樣,脫離不了後殖民意識,臺灣仍無法做自己。(作者爲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