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傳統制造 脫中入北不切實際
旺報社評
英國財政大臣裡夫斯稱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中國經濟脫鉤「愚蠢至極」,輝達總裁黃仁勳會見大陸國務院副總理何立峰,稱看好中國經濟前景,不會放棄中國市場。美國要求盟國和中國經濟脫鉤之際,兩人不約而同展現對中國市場重視,及中國經濟前景的信心。
科技進步 看好中國市場
川普對各國祭出「對等關稅」築起貿易高牆,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的角色就更加重要。中國原本就是世界大多數國家最大的貿易伙伴,從川普第一任期開始對中國進行貿易戰與科技戰以來,美國與西方國家企圖對中脫鉤,反而倒逼中國在科技自主與產業升級上加快腳步,建立更完整成熟及高端的供應鏈。
川普以更嚴厲且全面性的關稅手段打擊中國經濟,勝敗一時尚難預料,但已徹底改變國際地緣經濟的面貌,美國壓力下全球產業鏈佈局不再只是「中國加一」,而是「唯一美國」或「中美雙軌」的重組。無論怎樣重組,中國製造是主要經濟體與跨國公司不可能忽視的一環。
中國在這場新關稅戰中,已做好分散市場的準備,一方面拉緊與金磚國家組織、一帶一路倡議及區域經濟整合如RCEP 等的合作關係,減輕美國市場萎縮的衝擊,另一方面趁機擴大並穩固與其他國家的經貿關係。中國龐大的中產階級市場與持續的開放,爲許多國家提供避風港,成爲穩定全球化的基石。無怪乎,西方媒體無不認爲川普「美國優先」自我孤立的關稅大戰,所造成的經濟障礙與領導真空,正給中國帶來歷史機遇。
不只是中國,以中國爲核心的亞洲國家,都將在這一輪的全球化中扮演起重要的角色。長期以來,以製造爲主的東亞新興經濟體及傳統能源大國,都以美國市場作爲終端。隨着亞洲國家的崛起,市場規模與經濟總體實力早已超過美國,以中國爲引擎的亞洲區域經濟大循環,將是美國閉關自守後全球經濟的重心。這將牽動亞洲地緣政治與經濟的變動,因此我們纔會見到中日韓自由貿易談判的重新啓動,及中印邊境問題的和解。
川普善變混亂的決策、西方傳統價值的自我放棄、美國的不確定性,讓美國盟友頭痛不已,不知道該如何在國際經濟與政治領域與美國合作。不僅如此,美國的軟實力也被川普快速消耗,人們對美國的高等教育沒有信心,對美國的旅遊失去興趣,對美元資產漸漸失去信任,美國政府公債遭到拋售。
川普善變 美國盟友頭痛
相較之下北京卻成爲美國戰後所建立的國際政治經濟體系的維護者,堅持多邊主義,通過聯合國、世貿組織等多邊機制解決衝突。這種維護國際社會規則的理念,不僅贏得南方國家的支持也同樣得到西方國家的認可。
在這樣的國際格局與趨勢下,以中小企業爲主的臺灣產業將何去何從?臺灣約14.4萬家製造業中小型企業,僱用約200萬員工。面對美國關稅所帶來的不確定性,他們面對風險的能力遠不如大企業與高科技產業,更不具備到美國設廠的能力,對於美國的高關稅,除了分散市場外,如無政府補貼或輔導外就只有關門歇業一途。
即便大中型企業,面對高昂的設廠成本與人事負擔,除石化等少數產業外,多數都還在觀望,可能被迫減少美國市場佔比,開始學習「沒有美國」的國際貿易。留在臺灣的企業已經如此,更別提在大陸深耕多年的數萬家臺商,必須更依賴大陸市場,賴總統「脫中入北」的號召根本是不切實際、閉門造車。過去幾年臺灣產業再怎麼分散市場,中國佔臺灣出口比重還是有兩成多,對於臺灣的繁榮發展仍有重大貢獻,臺灣不應也不可能與大陸脫鉤。
事實上,不少臺灣企業已經做出調整,根據市場就近設立生產鏈,中國絕對是他們佈局的一環。即使是美國企業如蘋果也不可能將生產鏈搬回美國,有人預估僅是關稅戰就讓蘋果手機價格翻倍,回美國組裝價格將讓一般美國人買不起。政府就算不能爲企業開生路,也不能如盲人般引路。常言道,雞蛋不要全放在一個籃子裡,何況是一個不太牢靠的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