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入北不必脫中 戰略平衡保平安

旺報社評

賴清德總統日前以民進黨主席身分迴應學者吳介民有關「脫中入北」的意見時表示肯定,他稱全球地緣政治經濟發生重大變動,臺灣半導體高科技產業深受歐美西方國家倚重,正是積極投資美國,與北方民主國家組成聯盟打造「非紅產業鏈」,強化臺灣安全的機會,連來日引起許多批評。後來賴總統提出「臺灣+美國」的修正說法,似有意降低外界批評火力。

入北恐整碗被捧走

吳介民認爲臺灣降低對中國大陸的投資,轉移到以美國爲主,已成爲趨勢。在美國對中國進行科技封鎖以及致力於供應鏈安全的情況下,臺灣半導體產業受邀到美國、日本、歐洲投資設廠,已經走入北方國家行列。他主張,臺灣應重新調整國家發展戰略,「脫中入北」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以及控制,與北方國家建立更緊密的關係。

賴清德呼應「脫中入北」應有三層用意:第一,遮掩將護國神山送給川普所引起的質疑;第二,作爲無能抵抗關稅壓力的藉口;第三,彰顯「倚美抗中」的決心。不能否認,面對川普有意打亂世界政治經濟格局,重建更有利於美國的國際秩序,世界各國都面臨重大轉型壓力,需做出戰略調整。但「脫中入北」的想法對當前國際局勢發展有很大的認知錯誤,對川普真正的目的也缺乏正確的理解,對臺灣整體利益更欠缺全面性的關照。

最近一期的《經濟學人》封面上,畫着川普用鋸子沿着美國邊界,將美國與世界切開,暗示美國對全世界的關稅戰是自絕於世界各國。川普的經濟民族主義反對全球化,可能會出現排除美國的全球化,如果如此,所謂的「入北」不是「臺+美」的價值同盟,而是整碗被捧走、羊入虎口的被吞噬。

川普及其團隊多次指責臺灣「搶走」美國半導體產業,川普政府想要的是半導體產業迴歸,只是礙於美國在整個產業的落後與外移,纔會要臺灣整個產業移到美國,關稅只是強迫製造業迴流的手段。一旦半導體產業轉移出去,根本不可能再有「矽盾」功能。

就算半導體等科技產業出走是「壯大」臺灣影響力,但是臺灣也會面臨人才流出、產業空洞化的風險。何況在關稅風暴下,傳統產業與服務業並不具備「入北」條件,可能進一步邊緣化,關稅談判也會衝擊農業,危及農民所得與糧食安全,這都是賴清德在描繪「入北」願景中所未思慮,未來可能再度擴大貧富差距,社會不公平現象更嚴重。

親美和中有利臺灣

我們不反對增加對美投資,但不能單邊押注,投資美國與佈局大陸並不互斥,不同的產業對於自身發展都會有符合自己利益的規畫與展望。政府若不能照顧弱勢,也不必在其中築起高牆,刻意區別非黑即白,逼迫人民選邊。馬英九政府時期親美和中,在他任內美國給臺灣免籤待遇,免籤國家增加110國;同時,兩岸簽署23項協議,邦交國只少1個國家。可見「入北」必先「脫中」根本不合邏輯,也是僞命題。

吳介民長期以來認爲,大陸善於利用中國因素透過經濟、政治與文化等「銳實力」滲透臺灣,因而將支持或從事兩岸交流者扣上「在地協力者」的紅帽子,忽視臺灣本身在社會、宗教、文化與中國大陸無法切割的深層連結,更否定臺灣做爲民主社會人民具有的言論、行動、生存基本權利,其主張形同自我繳械,自動放棄中華認同與民主自由的臺灣巧實力。

臺灣原本就位處大陸板塊與海洋板塊接合處,地震頻繁,民衆早已適應。過去70餘年臺灣一直在美、中兩強間以「平衡」維持國安。中日韓面對川普關稅衝擊決定重啓自由貿易協商、歐盟與中國大陸也嘗試改善雙邊經貿關係,世界各國無不努力在美中之間求取平衡。

賴總統高唱「脫中入北」,只是政治口號,而不是可行的國家大戰略。接受國際政治經濟現實,迴歸務實理性,在大國間謀取平衡,而非孤注一擲,臺灣纔有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