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納百川》「脫中入北」的「靠北」之路(朱駿)
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在中常會表示,認同投資「脫中入北」,強調以自身經濟實力立足臺灣、佈局全球。(民進黨提供)
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4月9日受邀到民進黨中常會專題報告,提及資本脫離中國後到美國、日本、歐洲等北方國家的「脫中入北」是新趨勢,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賴清德總統表示,「脫中入北」是正面方向,臺灣會在全球佈局中持續確保優勢。
看到「脫中入北」,令人想到日本曾經的「脫亞入歐」,結果如何,大家看看歷史就知道,即走向戰爭,被打趴佔領,到今天還被人掐着脖子玩。
其次,大家去問問搞民俗的專家,應該知道活人睡覺頭不朝北,死人停屍才頭朝北方。要臺灣「脫中入北」最終就會「靠北」,就是和死人停屍的方向一樣,多不吉利!
到科技先進地區投資確實不是壞事,但應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先搞好自己,再把多餘的閒錢拿去投資,纔是正辦。
臺灣經濟的生命線在製造業、在外貿。製造業真正的基礎在中小企業,應該先照顧好自己的中小企業。然而,事實上的情況是,政府的眼中常常只有大企業,企業越大隨便放個屁都會讓政治人物身子震動搖晃得越厲害,而大企業是欺負勞工和剝削中小企業最兇的惡狼,例如付款條件與存貨退回等交易條件,也是貧富差距擴大的最大禍源。政府應該有膽量處理大企業硬吃中小企業的惡劣作風,幫助中小企業財務健全,技術提升,開拓市場,迅速成長,吸納失業人口。
如果能持續保持一種環境的活力,令中小企業有能力快速增長,不出幾年就有機會變成中大企業,甚至有能力取而代之,給現在的大企業威脅,令現存的大企業不能再欺負剝削中小企業,改善提升供應鏈交易與勞工就業的環境,才能營造出社會整體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再者,要嚴格限制以投資爲名的投機行爲,例如衍生性金融商品,美國就是在這種路上「脫實向虛」,走到今天的下場,自作自受,應引以爲戒。這需要有脊樑的政府,敢於抵抗華爾街與美國政府的壓力。
至於外貿,全世界的市場在短期間內成長有限,都是幾近一個常數,全球的競爭者分食,在生產工具的效能不斷快速提升的情況下,產出的速度與數量很容易超過需求增長的速度與數量。不能爲了經濟增長就鼓勵以寅吃卯糧的方式刺激消費,美國今天的下場就是借貸消費的結果,應引爲深戒。
國家發展模式是一門很深的學問,很難搞,但不得不警覺深思,因爲方向一錯,終必導致災難。
國家發展模式產生的效果在某一個時間段內,常常是輕微得讓人不易察覺其因果縱深的,肉食者鄙,政治人物與匹夫匹婦實際上差別不大,很容易被眼前短期的利益或壓力所吸引與逼迫,而喪失登高遠眺的警覺、勇氣與眼光,一代一代,日積月累,形成慣性之後就更不敢有所作爲,或麻痹更深,一定要等到出現爆炸性大麻煩後纔不得不出手處理,搞得天翻地覆未必能找到正確的途徑,必然傷害民生至巨。
從英美自1970年代末期開始搞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開始,多少人爲其喝采歡呼,當時可有人想到或預見到今天世界這副德行,美國遇上的大麻煩以及川普今天不得不啓動的大爆炸?不是隻有美國遇上了大麻煩,是全世界都遇上了大麻煩,臺灣與大陸都逃不掉,別搞錯了。
大陸的改革開放路線與具體做法以及「中國製造2025」其實是把雙面刃,搞到今天已階級分化明顯,躺平與內卷並存,就可見一斑,沒什麼好歡欣鼓舞的。
不幸已經發生,應該要誠實地面對事實基本面,昨天錯了,今天可以開始不錯,就看有沒腦子與勇氣先承認錯誤,再提出改善之道,繼之以堅決的實踐,「脫中入北」是「靠北之道」,下場將如何,不必我多說了!搞好自己纔是第一要義,有閒錢應該朝社會主義方向發展,照顧好自己的人民,才能既保存社會競爭力,又能營造人民滿意的和諧社會,看看北歐國家就知道。不過,要切記,要搞好社會主義必須以真正的民主與清廉的官箴爲前提,臺灣目前是遠遠不及格的。
(作者爲政大國發所博士)
※以上言論不代表旺中媒體集團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