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中入北混淆因果 代價高

(圖/民進黨提供)

中研院社會所特聘研究員吳介民9日在民進黨中常會演講,認爲臺灣應利用地緣政治變動,進行產業「脫中入北」,脫鉤中國融入北方富裕國家,獲黨主席賴清德總統肯定。賴總統表示,臺灣對外投資採「脫中入北」的過程很正面,臺灣終於以自身的經濟實力得以立足臺灣、佈局全球,形成「全球檯灣」。

但吳博士「脫中入北」的論述既無學術基礎,又混淆實證因果,賴總統若依此錯誤論述施政,會將臺灣經濟推入「中等收入陷阱」,除難登北國之林,政治上亦會和中國陷入更惡劣的地緣「惡果」。

國際貿易理論中有個「重力模型」,解釋兩國間貿易量大小和兩國間各自量體規模成正比,和距離大小成反比。也就是兩國的經濟規模愈大,則貿易量愈大;兩國距離愈近,則貿易量愈大。原因很簡單,距離愈近則運輸和交易成本愈低,有利於貿易。兩岸近在咫尺,若其他條件不變,其貿易量當然很大;再加上同文同種,交易成本更低,更有利於貿易。

這也是爲何兩岸在消除政治對經濟的干擾後,大陸急速成爲臺灣最大貿易伙伴的原因。吳博士提到2008年後臺灣產業「脫中」已發生,這是因對大陸投資和貿易增加到一個水準後,獲利率自然會下降,企業自然也會投資其他區域。但臺灣和對岸的投資和貿易還是居於首位。

這也是先進如同日本這個「北方」國家,在中國經濟崛起後迅速升高彼此的貿易量,到2022年日對中出口佔比已提高至首位,達19.4%,超越對美出口的18.7%,沒有因「居北」而「脫中」。同樣地,正在「入北」的韓國,對中國出口在同年也以佔比22.8%高居首位,超越對美出口的16.1%。

近年臺灣對大陸的貿易和投資急速下降,這是美中貿易、科技對抗下地緣政治發展的結果,臺商被迫選擇「中國+1」或「臺灣+美國」所造成的被動性「脫中」後果,其結果必造成效率和獲利降低。若非人工智慧急速發展,使半導體臺商獲利提升,「脫中」的後果可能早已讓臺灣經濟停滯了。將美中對抗的地緣政治變動所造成的無效率或低效率「脫中」,說成是因臺灣科技發展成熟才產生「脫中入北」的結果,是誤認因果的錯誤邏輯。

尤其,英國《經濟學人》報導指出,川普的「對等關稅」經濟戰終將「讓中國再度偉大」。若臺灣還刻意「脫中入北」,只會付出巨大代價,讓臺灣發展滯慢,停留在稍高於中等收入的邊緣,難以追求卓越。政治上也會因和對岸情感愈來愈疏離,導致更不利的政治後果。爲政者應明辨事理,避免施政偏差而誤國。(作者爲華梵大學特聘教授、中華貨幣金融協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