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暖可解急診塞車? 衛福部挨批
全臺急診壅塞,衛福部三度召開會議討論對策,會後強調隨着天氣轉暖、疫情及急性疾病減少將解決問題,但遭醫改會批評爲心存僥倖、不負責任。 圖爲急診示意圖。本報資料照片
全臺急診壅塞,衛福部三度召開會議研議解決之道,但會後記者會仍強調,天氣轉暖、疫情及急性疾病減少就會解決問題。醫改會董事長劉淑瓊批評,政府早已瞭解急診困境,但這二年來未提出具體作爲,反而看天行事,讓不少急診老鳥醫師高唱「不如歸去」。
「救護車推牀 常被扣在急診」
「臺北區急診壅塞最嚴重的醫院幾乎都位於中山南路、中山北路沿線。」劉淑瓊說,醫學中心急診患者待牀時間愈來愈長,因病牀不夠,連救護車推牀也常被扣在急診室,部分重症病人被挪到急診走廊,遲遲無法住進病房、加護病房。
劉淑瓊分析這波急診壅塞原因爲醫學中心急診檢傷分類中的一、二級嚴重比率提升,看似符合分級醫療趨勢,但醫護量能不足、病牀開不出來,以致重症患者在急診等待時間不斷拉長。
健保會資料顯示,急診檢傷一、二級病人暫留急診時間逐漸上升。以醫學中心檢傷一級爲例,與一一二年下半年相較,一一三年上半年多出一小時;檢視關鍵急診品質重要指標的病人八小時內轉入加護病房比率,一○六年百分之七十二,一一二年降至百分之六十點三。
另外,醫學中心急診病人接受緊急處置後進入加護病房時間小於六小時比率,從一○一年百分之七十四下降至一一二年百分之四十九點四。劉淑瓊表示,數據顯示,早在兩年多前就有急診壅塞問題,但政府卻遲遲沒有動作,以致民怨升高,有些資深急診醫師也想離職。
「急診壅塞成常態 四季皆有」
劉淑瓊說,政府早已瞭解急診困境,卻未提出具體作爲,認爲天氣轉暖後就會好轉,根本心存僥倖,以爲再撐半個月春暖花開時危機自然解除,這相當不負責,「醫學中心急診壅塞已成常態,四季皆有」,呼籲衛福部積極監測各院急診壅塞情況,評估現有政策實施後的效果並檢討改進,儘速調整住院手術等支付標準,適度提高給付,讓醫院正常分配醫療資源,一旦急診老鳥心生離意將惡化壅塞困境。
急診醫學會上週也六發出悲鳴,若再不處理急診壅塞問題,恐造成大量急診醫護人員離職。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聯會監事長高靖秋昨舉數據指出,去年十二月至今年一月有超過七百名護理人員離職,導致許多醫院急診室人力吃緊,護理人員長期處於不合理三班護病比惡劣環境而身心過勞,薪資待遇與付出、風險不成比例,勞動環境惡化導致人力不斷流失,當務之急爲提高護理人員薪資,「每個月加薪一萬塊一定有感」。
高靖秋說,急診壅塞問題在護理人力缺乏,因病牀開不出來,急診病人住不進病房就塞在急診,只要醫護人力回溫就不用關牀,解決急診塞車現象。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秘書長、急診科醫師陳亮甫也呼籲政府儘速改善護理人員薪資結構、提升急重症健保點值,讓護理人員願意留任及回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