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福部小腦袋 難解急診塞爆

(圖/本報系資料照)

臺灣急診室去年7月出現的塞爆,是一種輕症塞爆。源頭在於大家不瞭解新冠已經下架法定傳染病,仍一味跑到急診尋求新冠的資源。這種塞爆非常好解決,只要把點出問題的人罵一頓,再正經八百的重申一遍新冠已不是法傳,大家就不會一股腦地往急診跑,讓急診門診化自然得到緩解。

但這次的塞爆不是輕症,而是真真實實急診要處理的重症。因爲處理重症是有分級的,基層醫療收不了,加強分級醫療不是辦法,因爲已經分級了,再強迫下去會出人命。這塊急診塞爆的硬骨頭大醫院必須硬啃,沒有逃避的空間。

大醫院急診壅塞是個常態,每家醫院都有很完善的配套腹案,例如人力物資全力支援,病牀調度充分急診授權,病人住出院政策,居家治療都已存在,壅塞嚴重時會充分反映到實際運作上。這些都不是現在大醫院急診塞爆的解方,因爲醫院都已在緊急運作中。中央要硬把責任推給醫院,只有等着捱罵的分。

現在的問題在於病房被政府限縮了,本來覈准開設的病房,因爲護病比不到位不讓開牀,急診重症病患根本收不進去,當然造成塞爆。那政府爲什麼要以維持護病比來限縮醫院開牀,因爲要維持醫療質量,這點絕對會贏得醫界的贊同,因爲沒有人會想把臺灣的醫療拉下去。加上現在護理人員缺乏,政府還能堅持對的立場,值得肯定。

但是缺牀又缺護理,政府不能得理不饒人,早就該想辦法解決。難不成現在的衛福部就和次長林靜儀說的一樣都是「小腦袋」,看不見問題的癥結?解決護理人力不足不能靠曾增加學校,放鬆入行標準,或是強迫醫院爲護理加薪,這些在一個每年只出生15萬嬰兒的孤島,是不可能成功的。

該如何才能留住既有理想,又有抱負的醫護同仁,進而留住未來入行的學弟學妹,政府及醫院有必要爲醫療從業人員建立有尊嚴的就業環境。有尊嚴不等同有錢,要不怎那麼多人願意留在臺大醫院。

減輕照顧病人的文書負擔,大量運用口語人工智慧,讓護理人員能夠一邊親身照顧病人,同時也能生成該完成的護理紀錄,應該是個既能留住品質,又能留住人才的做法。

可惜在醫療行業裡,都是重醫療、輕護理。連信息化都是醫師遠遠領先護理,護理是醫療照顧的主力,是有專業的,不能只是醫師的附屬品,臺灣也是個徹底執行護理授權的國家,但是不能只是嘴巴說說,只將護理用於綁定病房,卻不給予相對的尊重,纔會造成今日的困境。

今日急診的塞爆,即使再不作爲的政府,時間都會解決的。但是如果沒有針對原因進行釜底抽薪的作爲,急診大概會年年塞爆,屆時大概又要換另一批小腦袋的衛福部官員傷腦筋了。(作者爲中華民國防疫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