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第十次試飛 “星艦”前途引關注

第十次試飛 “星艦”前途引關注

袁原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星艦”擬於當地時間24日傍晚展開第十次試飛任務。“星艦”今年已經有過三次試飛,均以飛船解體或助推器爆炸告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認爲,即將進行的試飛對“星艦”而言無異於一場“命運攸關的賭博”,引起各方關注。

據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網站消息,“星艦”將於美國中部時間24日18時30分(北京時間25日7時30分)迎來試飛窗口期。屆時,攜帶有8顆模擬衛星的“星艦”將從得克薩斯州南部發射升空,計劃完成下列目標:提供初始動力的“超級重型”助推器脫落並受控濺落得州附近海域,第二級飛船進入太空,飛船重新點燃發動機並部署所攜帶的模擬衛星。

在“星艦”今年已實施的三次試飛中,上述任務無一完成。此次試飛將不再重複“筷子夾火箭”的操作。在今年1月和3月試飛中,“星艦”發射升空後,助推器返回發射場,被髮射塔上的機械臂在半空中“夾住”,從而成功實現捕獲回收助推器。

“星艦”多次試飛失敗,不僅難以平息長久以來對該項目的批評,更引發新的反對之聲。墨西哥總統克勞迪婭·辛鮑姆6月說,正調查“星艦”火箭殘骸墜落事件,考慮依據國際法提起相應訴訟。英國政府本月21日發佈聲明說,正與美國方面接觸,以保護英國海外屬地的安全,包括位於加勒比海的特克斯和凱科斯羣島。“星艦”今年1月試飛的殘骸墜落於該羣島的公路。

一些業內人士認爲,多次試飛失敗顯示“星艦”火箭恐怕靠不住。這還令人懷疑,美國2027年重返月球任務能否如期展開,以及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創始人埃隆·馬斯克探索火星的雄心能否實現。

英國諮詢企業梅森研究公司太空事務分析師達拉斯·卡薩博斯基說,“星艦”已經多次試飛,但“成功少於失敗”,沒法證明這款火箭可靠,此次試飛任務因此壓力極大。工程師出身的評論員威爾·洛基特認爲,由於先前試飛均缺乏重型載荷測試,“星艦”的設計概念“本質上有缺陷”。他說,爲了搭載足夠載荷,“星艦”自重較輕,也因此“較弱”,導致最近幾次試飛出現結構性失敗。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前宇航員、南加州大學航天工程教授加勒特·萊斯曼說,目前很難預料“星艦”將如何收場。他說,“星艦”很可能壓根行不通,但也有可能徹底革新人類探索宇宙的活動。

“星艦”火箭總長約120米,直徑約9米,由兩部分組成,第一級是長約70米的火箭助推器,第二級是“星艦”飛船,兩級均設計爲可重複使用。該火箭於2023年4月首次試飛,設計目標是將人和貨物送至地球軌道、月球乃至火星。美國航天局計劃最早在2027年年中重啓重返月球計劃,屆時美國宇航員乘坐飛船將搭乘“星艦”火箭升空。

美國總統特朗普本月13日簽署一項行政令,旨在培育具有競爭力的商業航天產業,確保美國在該領域保持領先地位。媒體報道普遍認爲,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將成爲該行政令的最大受益者。馬斯克曾多次抱怨,環境影響評估和飛行事故調查導致“星艦”測試延誤。

曾任美國航天局代理局長的珍妮特·佩特羅說,願意“押注”在“星艦”上。“雖然這一年頗多波折,但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是一家相當認真積極的企業。”(完)(新華社專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