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預算後遺症

圖╱本報資料照片

政府支出變化

這一陣子,朝野爲今年度預算爭吵不休,在野黨刪預算有沒有道理,也是各說各話,當大家都在情緒裡,藍的就支持藍的,說刪的有理,綠的就支持綠的,認爲毫無道理可言,客觀的說,近六年政府預算確實膨脹得太快了。

以決算資料而言,中央政府歲出於民國85年首度破兆,遲至109年才達2兆,增加1兆花了24年之久,而今年預算案的歲出已達3.1兆,短短六年就增1兆,政府支出是否成長的太快,不言自明。

政府支出成長過快

前述還沒有包括特別預算,這些年前瞻計劃一年就有1,200億,疫後特別預算112年、113年分別是2,767億、639億,疫情期間的防疫特別預算一年也有2,400億。如果把特別預算加進來,疫情前109年中央政府歲出只有2.0兆,不過四年,112年已逾3兆,政府支出膨脹之快,前所未見。

十九世紀財政學者華格納(A.Wagner)曾提出「國家職能遞增法則」,這個法則的輯很簡單,政府原來管的事務不多,支出很少,隨着事情愈管愈多,支出也就日漸膨脹,這些年由於疫情、兩岸情勢緊張,政府以特別預算擴大支出,然而特別預算爲期三~四年,到114年多數特別預算已用罄,就算還有也只剩一點點,少了特別預算,新增的政府職能該怎麼辦?

慎防赤字脫繮野馬

只好循財政調度,擴大公務預算,因此114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比前一年膨脹了1成。同情執政黨的人會說,中央政府也是不得已的,否則相關政務該怎麼推動?然而,就財政穩健而言,總預算雖可增加,卻不該膨脹得這麼厲害,今年任它膨脹,明年能不繼續膨脹嗎?如此年復一年,政府赤字、債務就像脫繮野馬,今日稅收多還看不出毛病,來年不景氣,問題就會冒出來了,從歐債風暴可知,屆時臺灣豈有寧日?

以一句話來形容,臺灣目前所面臨的正是「特別預算成癮的後遺症」,這些年特別預算編得太浮濫,除了國防特別預算,前瞻計劃8,400億,疫情防治8,400億,疫後強化經濟韌性3,800億,分攤在每一年,都是不得了的數目,如今沒了特別預算,業務仍得執行,怎麼辦?只好循公務預算編列,114年度比前一年加了2,800億,成長之快爲歷年僅見。

小心使用特別預算

特別預算不是不能用,而是要小心的用,我國特別預算制度最早可追溯至民國20年代,時值抗日戰爭,局勢動盪,因此預算法預留彈性,允許一旦出現國防緊急需求、重大災變及緊急重大工程需求時,得辦理「非常經費預算」,後來經多次修正,把「非常經費預算」更名爲「特別預算」,適用時機也大幅放寬,如今動不動就編特別預算,特別預算已然成癮,後遺症也已出現,今天不改正,隨着日後債務失控再謀對策,恐爲時已晚。

總的來說,在野黨刪預算是正確的,不過,不分各部門處境,賢與不肖,齊頭式刪業務費、設備費,卻也可能使得不該刪者被刪,而該大刪者小刪,肥肉沒刪到,卻刪到瘦肉,浪費者依舊,而拮据者遭殃,這應該不是在野立委的初衷,但願在野黨能更準確的刪除浮濫預算,並讓拮据者免受池魚之殃,如此纔是善策。

小檔案■特別預算早年在預算法裡稱爲「非常經費預算」,只有出現國防緊急需求、重大災變及緊急重大工程需求時纔可舉債籌編,民國37年預算法修訂時始更名爲「特別預算」,如今訂於預算法第83條。

小檔案■如今的預算法第83條爲特別預算的法源,遇有以下四種情況,行政院可以在年度總預算之外,提特別預算︰國防緊急設施或戰爭、國家經濟重大變故、重大災變、不定期或數年一次之重大政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