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米」何去何從/三餐在外 多少美國米下肚
很多人會說自己吃臺灣米、喝臺灣水長大,實際上,如果你是一個外食族,你在外頭吃的米,有不小的機率是美國米。
這是因爲,臺灣在2002年加入世貿組織(WTO)後,建立了稻米關稅配額制度,多年來臺灣的稻米進口配額總量始終維持在14.4萬公噸,其中美國米一年配額約6.4萬公噸,佔比逾四成,其他大宗進口來源還有泰國米、澳洲米等。
美國米進入臺灣後,有65%經由政府標購進入公糧倉庫,作爲儲備、政策調節或國際援助之用;35%由業者標購,用於食品加工或團膳系統等,也有部分會進入連鎖餐飲業體系。值得注意的是,政府對於這一類進入B2B通路的業務用米,與一般消費者在賣場通路買到的小包裝米,採取兩套不同管理標準。
首先是,臺灣早年常發生國產米混入低價外國米事件,政府於是在2014年修改《糧食管理法》,嚴禁國產米與外國米「混米」銷售,此外,業者也必須在包裝上清楚標示產地;但是對於業務用米,則沒有這兩道規範,實務上,不少糧商會根據客戶需求,客製化混米,如以七成美國米混三成臺灣米,讓米的口感更貼近當地。
對此,農業部農糧署副署長黃昭興解釋,早年的混米事件或業者未清楚標示產地,都容易誤導一般消費者;對於業務用米來說,業者都很清楚自己的進貨來源,就不存在標示和欺騙消費者的疑慮。
不過,曾榮獲「神農獎」的桃園大賀良質米農場班長陳燕卿認爲,「你可以混米,但要標示出來,像美國就一直希望包裝米不要標示產地,」再加上美國米過去常以一公噸太空包進來,現在則改採30公斤包裝直接進到團膳市場,「我們很擔心,在對等關稅談判中,美國會爲了在市場上好銷售,要求不標示生產地。」
「最主要的問題,還是臺灣的外食比例太高」,臺大農經系系主任陳鬱蕙觀察,日、韓等國的外食比例不像臺灣這麼高,「但我們從簡單的自助餐,都沒有告訴消費者『米從哪裡來』?」特別是,外國進口米的成本比較低,政府在學校營養午餐體系,還有機會請業者使用國產米;面對一般自助餐、夜市攤商用進口米混國產米,現行法令並未限制,有關知情權的問題,政府可以來檢討。
陳鬱蕙認爲,完整揭示米的生產地,能保障國產米,也可讓市場有區隔,而不是大家在外頭吃到外國米或混米,就以爲是臺灣米不好吃。她提到,有一年到日本考察,趕路途中在一家小店用餐,店家還特別標示採用新潟米,法規或許沒有要求標示,但那是一種自豪感的表達,「你來我們這,給你吃最好的米。」
「過去農委會曾推出『臺灣米標章』,店家若貼出,代表100%使用臺灣本地種植的米,因是鼓勵性質,使用的店家不多,未來政府應引導消費者,吃臺灣米也是一種光榮。」陳鬱蕙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