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米」何去何從/外銷日本 用心才能長久
斗南農會投資了不少精密機器,以數據定量定性好吃的米。圖爲斗南農會精米廠廠長張耀裕。記者黃仲裕/攝影
今年夏天,桃園大賀良質米農場與臺南後壁區的芳榮米廠,首次打進日本市場;中部最大糧商臺中紀氏源豐集團也發現,稻米外銷量增加了。
日本缺米是今年臺灣米出口增加的主因。根據農業部統計,今年截至8月底,我對日本出口稻米達1萬661噸,幾乎是去年出口日本的兩倍。臺灣米光榮出口,政府與民間都希望年年有,不要曇花一現,只是,要執行卻很不容易。
「出口稻米必須兼顧海外不同國家的檢測標準,品質必須很穩定;展銷時,也考驗是否深入理解當地國消費者的脾胃,」鑽研農業政策與農產品行銷的臺大農經系主任陳鬱蕙指出,很多人直觀認爲,只要臺灣米出口,就能解決過剩問題,實則「好好經營」纔是更重要的事。
她表示,過去臺灣經營模式以小農爲主,要維持品質穩定較爲困難;大規模的契作專區因控管程度高,比較容易做到。對於市場的瞭解,她舉日本爲例,日本農產品在出口前會做精確市調,瞭解當地通路、消費者偏好口感,再決定銷售策略;如果要出口到東南亞,日本就會鎖定富裕階層,主攻年收入3萬美元以上的人羣。
米的品種多,有長粒、中短粒等,各個含水量不同,使用哪些煮飯鍋具也很講究,「這些都要做功課,」陳鬱蕙說,如果要讓出口訂單源源不斷,也要耕耘當地消費者,「有心做事就不難,重點是:持續。」陳鬱蕙說。
雲林斗南農會是陳鬱蕙口中的成功案例之一。記者直擊,爲了掌握日本消費者的口感,斗南農會還細緻化研究,在碾米廠辦公室裡擺了大大小小的電鍋試煮,近午時分飄來陣陣米飯香。
斗南農會直營精米廠廠長張耀裕解釋,使用相同電鍋,煮出來的米飯條件纔會一致,「也纔有(跟消費者)相同的對話基礎」。爲此,斗南農會還耗費巨資從日本引進檢測含水率、色塊等儀器,用數據顯示採購的稻米新不新鮮。
另外,「價格競爭」也是一個不能迴避的問題。斗南農會除了賣米給日本人,五年前也外銷美國和歐洲,張耀裕說:「臺灣稻米成本很高,賣到國外,價格(太貴)過不去也沒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