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米」何去何從/食米教育 從小培養飲食觀
吃米,要建立的是光榮感,而不是罪惡感。這段話前半段,來自臺大農經系系主任陳鬱蕙的建議,後半段來自花蓮銀川米創辦人樑美智。
陳鬱蕙說,今年有不少臺灣品牌米成功賣進日本;在臺灣的超商通路,也有本土業者把米制成小包裝熟食米,或是微波、熱水泡一下就可即食的米粉,「臺灣的米廠和業者都很努力,只是現在吃米的人沒那麼多,要努力喚起大家吃米的意識。」
樑美智則提到,日本人、韓國人常說「身土不二」,意思是,人和土地是不可分離的,最好的飲食方式就是「吃當地、吃當季」,「我們對於吃米,不要有罪惡感。」
銀川米爲了讓消費者品嚐鮮米,經常在割稻後的隔天烘乾,然後碾米,出動宅急便送到消費者餐桌上,「那個(米)水分完全不一樣,因爲是剛烘乾的,煮起來會亮晶晶的。」樑美智說。
她還提到,銀川米每年固定舉辦食農園遊會,一辦就是12年,「去年還找做氣候監測的業者,來展示智慧農業,就是希望本地的孩子知道,農業也可以用到電腦,很有科技感;很多本地孩子離鄉後,會害怕回來種田,但是他們纔是最有能力接下保護土地事業的一羣人,所以從小就要讓他們喜歡農業。」
「園遊會上許多闖關的教案,我們有拿去學校試跑看看,務必能引發孩子興趣,闖完關回來,就可以吃米粉、米麪條,還有米穀粉做成的章魚小丸子。」樑美智認爲,從生活經驗中,建立對米飯的情感很重要,對此,米飯也要常常變花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