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美談判靠話術?
(圖/本報系資料照)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對臺灣拋出「晶片五五分」概念,負責臺美關稅談判的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一方面強調「絕不會答應」,另一方面卻證實已提出「類科學園區」的「臺灣模式」,要協助美國打造產業聚落。賴政府把「愚公移山」偷換概念成爲「非紅供應鏈」,卻難掩飾刨根臺灣產業命脈的現實。
早在臺美關稅談判還未開始前,臺積電等臺灣高科技業者就被迫承諾加碼投資美國;美國阿拉斯加州長率團來臺,賴總統更承諾要擴大購買美國天然氣,隨後派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赴美討論,要參與各國多不願埋單的「阿拉斯加天然氣管線投資計劃」。
美國農業部次長林德柏格近日率農企團來臺時更直言,目標就是要臺灣兌現「未來4年對美農產品採購量增加30%」的承諾,賴總統也證實,未來4年規畫採購10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
這些承諾換來的只是美國願意跟臺灣上談判桌,臺灣已丟出許多籌碼,但真正的主菜還未端上桌。臺美關稅談判談了什麼,政府至今諱莫如深,結果竟是在規畫將臺灣在科學園區的「護國羣山」捧去美國。
民進黨執政後,爲了消弭國內反彈聲浪,創造出不少偷換概念的話術,總統府私煙案不叫「走私」而是「超買」;疫情期間,衛福部被發現確診和死亡人數統計與實際有落差,被質疑隱匿疫情,疫情指揮中心發明了「校正迴歸」;疫苗採購合約被封存30年,衛福部也說「這不是封存,是保存」。
面對盧特尼克「晶片五五分」的要求,儘管鄭麗君強調未做出承諾,但卻向美方提出擴大投資美國的「臺灣模式」,美國提供土地、水電等基礎建設及簽證,由臺灣企業與美國透過G2G合作打造產業聚落。
類似的規畫在新南向等國家就曾採取過,卻未能成功,關鍵就在於臺灣企業及關鍵技術未能移植過去,但美方卻要求臺灣除了產業要移,技術也要移。
經濟部長龔明鑫3日表示,這是「立足臺灣、投資全球」,不是產業外移,而是「力量的延伸」;賴政府也強調,這不是「掏空臺灣」,而是打造民主的「非紅供應鏈」。但如果連技術都要移,要如何立足臺灣?又要如何維持臺灣在供應鏈的關鍵地位?
臺灣有如今的「護國羣山」,靠的是過去政府長期的政策引導,以及企業的努力。民進黨擅長空戰,但臺灣的未來不能單靠話術,既然政府聲稱要爲產業創造「雙贏」,就該跟業者說清楚,臺灣贏了什麼?又輸了什麼?絕不能爲了討好川普政府,就奉上臺灣產業的半壁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