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話術與現實之間:臺美半導體談判的真代價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中)、行政院經貿辦總談判代表楊珍妮(左)、經濟部次長何晉滄(右)2日召開記者會,說明臺美磋商最新進度。鄭麗君稱向美方爭取土地打造「臺灣模式」的類科學園區。(鄧博仁攝)

美國拋出的「50:50」產能分配要求,從一開始就是政治喊價。美國在材料供應、封測產業、技術人力與基礎設施上都有明顯缺口,臺灣政府宣稱「拒絕50:50」是談判上的勝利,但事實上,只是拒絕了一個本來就無法在短期內成真的夢想。嚴峻的是,美國正透過「晶片法」的鉅額補貼與政策累積,十年後或許未必能全面達成,但卻可能逐步逼近這個目標。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拋出的「臺灣模式」,被形容成協助企業進入美國市場的合作架構,但實際效果卻是把臺灣辛苦建立的產業聚落一步步往外送。臺積電赴美設廠只是起點,隨後材料、設備、封測乃至相關服務廠商都會被迫跟進。 雖然目前先進製程仍留在臺灣,但上下游一旦被抽離,羣聚效應將被破壞,核心技術長期也難以獨立存在。這代表「臺灣模式」最終將導致全面外移,「50:50」這個原本不可能實現的目標,因臺灣政府的助力而慢慢成形。

更諷刺的是,政府口頭上說這是「民間自主投資」,但既然是政府對政府的談判,怎可能只靠企業自行決定?從投資承諾、金融擔保到法規配套,背後都有政府的影子。有人會說「企業還是可以選擇」,但在既定的政策架構與外交壓力下,企業已無太大自主空間。

臺灣會在對美談判中陷入被動,不只是因爲兩岸關係無法作爲籌碼,更與執政黨的作爲與不作爲有關。首先,談判過程沒有專業的整合,由缺乏產業背景的官員主導,這是政府本該準備卻始終沒有做到的。即使周邊有談判幕僚提供資料與意見,主談者本身若沒有相關知識,也難以真正掌握談判的核心。鄭麗君在民進黨內或許累積一定政治資歷和聲望,但放到國際談判上,缺乏產業經驗意味着她難以分辨細節的重要性,也難以在關鍵時刻做出最精準的判斷。談判最後的決斷權仍在主談者手裡,缺乏專業背景等於在最關鍵的時刻無法守住底線。

其次,政府在政策上不願面對現實,只會採用「臺灣模式」來安撫國內可能的譁然,一邊喊着「根留臺灣」,一邊卻默默推動供應鏈外移,對內對外自相矛盾。

更嚴重的是,執政黨把安全與產業綁在一起,所有籌碼都壓在華府身上。臺灣原本可以加強與歐洲、日本合作,來平衡壓力,但政府選擇把所有希望寄託在美國。最後,背後最根本的考量還是選舉。當「抗中保臺」被塑造成唯一出路,政府寧可迎合美國,以換取政治背書,也不願爲臺灣擘畫長遠的產業戰略。

這不是外部環境逼出來的困境,而是執政黨自己選擇的。該有的對策沒有提出,靠說辭來掩飾現實,把所有外交方向都壓在單一選項上,最後讓臺灣在談判桌上沒有任何迴旋空間。

有人可能會認爲「沒有美國支持,臺灣更危險」,這些退讓是不得已的代價。但問題在於,安全需要美國,卻不代表要把產業利益毫無保留地交出去。當政府選擇用產業基礎去交換短期的不確定安全,這樣的政治保護不僅昂貴而且脆弱。

於是,我們看到的結果就是:臺灣的產業逐步被掏空,談判籌碼一點一滴被消耗。美國要設廠,就必須設廠;要外移,就必須外移;要軍售,就必須軍售。執政黨在國內高喊「保臺」,在國際談判中卻一路棄守。最後,得到保障與實利的不是臺灣,而是美國;真正被守謢的不是國家的產業,而是執政黨手中的政權。這纔是最殘酷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