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來縣:三箭齊發構建基層治理現代化實踐樣本
來源:齊齊哈爾市委宣傳部
泰來縣緊扣黨建引領、多元共治、服務惠民工作主線,在新興領域黨建突破、基層治理體系創新、志願服務品牌打造三大維度持續發力。“黑吉蒙跨省社區矯正治理”創新實踐被列爲全省基層治理典型案例。
新興領域黨建破局:從組織覆蓋到生態賦能
在非公企業黨建領域,推動93家非公企業中51家建立黨組織,覆蓋率達54.8%,新增黨員74名。在社會組織黨建方面,全縣社會組織黨組織覆蓋率達到80.5%。26名經驗豐富的黨建指導員化身“紅色導師”,爲暫未建立黨組織的“兩新”組織提供精準指導,實現黨建工作的全覆蓋、無死角。
品牌矩陣點亮示範效應。通過打造“雲先鋒”“北客先鋒”“巾幗先鋒”等特色黨建品牌,建成市級黨建聯繫點12個。飛鶴(泰來)乳業黨委創新開展“鏈上黨建”,將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帶動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優貝特農業黨支部推行“企業+農戶”幫扶模式,幫助126戶農民年均增收1.2萬元……這些生動實踐,讓黨建成爲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紅色引擎”。
“泰暖新”刷新城市溫度。全縣高標準建成52處“泰暖新驛站”,24小時爲快遞小哥、外賣騎手等新就業羣體提供歇腳、充電、熱飯等貼心服務。每季度開展“紅色引擎”系列活動,累計服務新就業羣體3200餘人次。創新推出“參與治理兌換消費卡”機制,引導新就業羣體擔任“移動網格員”,已累計上報環境衛生、道路安全隱患等線索186條,構建起“黨建引領-治理參與-民生回饋”的良性循環。
基層治理體系創新:從機制優化到效能提升
今年3月,泰來縣全面啓動深化“社會治理提升年”行動,將30項重點任務細化分解到52家責任單位,制定85項具體推進措施,形成工作機制,讓基層治理提升到了一個新的維度。
“五社+N”聯動的化學反應。在衛星社區,“五社聯動”機制正在奏響基層治理的“交響樂章”:社區搭建服務平臺,社會組織提供專業服務,社會工作者開展專業指導,志願者隊伍奉獻愛心,慈善資源精準對接。通過建立“需求、資源、項目、成效”四本臺賬,實現服務供給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創新開展的“九色戶卡”管理,將居民按需求分爲九類,提供差異化服務;“暖心360”活動實現特殊羣體服務全覆蓋,使衛星社區成爲全縣基層治理的示範標杆。
社區陣地的“家”溫度。走進泰來鎮社區黨羣服務中心,便民服務大廳的“全科社工”正在爲居民辦理業務,42項便民事項實現“一窗通辦”。161名社區工作者中,有133名兼任網格員,他們像“繡花針”一樣穿梭在樓宇之間,用“鐵腳板”丈量民情,用“婆婆嘴”化解矛盾,用“火眼金睛”發現問題,真正做到了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社區。
網格治理的“最強大腦”。全縣科學劃分1876個農村網格和133個社區網格,構建起全覆蓋、無死角的網格化管理體系。網格員們既是“移動探頭”,又是“貼心管家”。今年以來,網格員累計走訪羣衆2.96萬戶,化解矛盾糾紛130起,代辦各類服務事項929件。
志願服務品牌綻放:從文明底色到治理動能
在江橋抗戰紀念館,“紅旅護航者”志願服務隊正在爲遊客講述抗戰歷史,他們用生動的語言、真摯的情感,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在客運東站,“北客先鋒”志願者幫助旅客搬運行李、指引路線,用熱情服務溫暖八方來客......這些溫暖的畫面,正是泰來縣誌願服務工作的生動縮影。目前,全縣已組建110支志願服務隊,註冊志願者達1.9萬人,累計服務時長2.8萬小時。專業社工+志願服務的創新模式,將全縣10個鄉鎮民政服務站的志願服務納入績效考覈,22名專業社工帶領志願者爲特殊羣體開展個案服務520餘次。光明社區獲評“全省優秀志願服務社區”,勝利蒙古族鄉志願服務團隊獲得省、市兩級表彰,這些榮譽的背後,是泰來縣誌願服務工作從“零星分散”到“規範有序”的華麗轉身。
從非公企業車間到社區網格樓棟,從志願服務站點到居民家門口,泰來縣以“黨建紅”引領“治理優”,將新興領域黨建的“神經末梢”轉化爲基層治理的“前沿哨所”,讓志願服務的“文明微光”匯聚成改善民生的“溫暖火炬”。(徐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