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風重創中南部光電!恐毒害養殖魚?事實查覈中心一次說清楚

颱風經過後,嘉義縣滯洪池的水面型太陽能光電板被吹翻、破損,光電板堆疊。(示意圖/讀者提供)

丹娜絲颱風過境後,中南部沿海地區遭受重創,電力設施大量損壞,屏東佳冬海岸佈滿光電棚架殘骸,引發各界關注。臺灣事實查覈中心今(10)日公佈報告,網路流傳「颱風過後不要買中南部的養殖魚,因爲魚可能會吃下破損光電板漏出的毒」說法,事實上現在絕大多數太陽能板均是矽晶太陽能板,使用須經安全、抗腐蝕檢測,產生毒性風險極低,即便太陽能板受損泡水,短期也不至於對生物造成危害。

臺灣事實查覈中心表示,臺灣太陽光電產業協會秘書長姜暭先指出,臺灣絕大部分是使用矽晶太陽能板,不論使用或者廢棄都無毒性,曾有數家業者做過泡水實驗,將浸泡過光電板的水抽出後再分析,發現水中並未增加任何重金屬離子,甚至有業者在浸泡光電板的魚缸裡養魚長達2、3年,魚不但未死亡還繁衍下一代。另外光電板使用前,得先通過20年不破壞的測試,將光電板放在85%高溼度、零下10度到85度極端溫度的環境模擬,展開長時間多次的熱脹冷縮循環。

中央大學助理教授陳家原說明,目前太陽能板幾乎都是結晶矽,且應都有事先依循國際標準進行必要的安全測試,對於淡水魚池而言,產生污染或毒性的風險極低,但若是鹹水魚池或是光電板直接掉進海中,長期置之不理可能會因爲鹽分加速腐蝕,進而導致污染風險。

屏科大教授兼系主任陳英男提到,南部養殖漁業以熱帶魚種偏多,業者會以海水混合部分淡水養殖,即使水面上的光電板真的因颱風而受損破裂,影響區域也會視海流狀況而定,變數很多,不宜直接連結到「太陽能板物質會被養殖魚吃下肚」;中山大學副教授唐川禾解釋,光電板架設時會先經過環境安全評估,就算颱風使太陽能板受損,短期內應不至於對水中生物造成危害,不過對於太陽能板受損掉入海中,仍應謹慎以對。